笔趣阁

少年文学>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94章 铃声过了墙心就开始拆(第1页)

第94章 铃声过了墙心就开始拆(第1页)

铃声还在巷中回荡,像一串未落定的雨滴。

苏锦黎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那个投入“拾遗邮筒”的少年背影,指尖轻轻摩挲着案上那叠厚厚的征文稿。

风从窗外灌进来,吹乱了纸页,也吹动她鬓边一缕碎。

她没有去理。

这些天,《记忆归档令》的推行比预想中更快,也更狠。

快在人心松动,狠在旧账翻起——那些被压在箱底几十年的婚书、地契、供词,如今一张张浮出水面,像是沉湖多年的尸骨终于见光。

可阻力也随之而来。

次日清晨,国子监外张贴告示:《民间记事课》暂缓开设。

理由冠冕堂皇——“市井琐语,难承礼教之重”。

崔砚铭立于石碑旁,指尖拂过墨迹未干的字句,唇角微扬,却无怒意。

他转身走入监内,召来十位已投稿的讲述者,请他们住进偏院,每人一套青布衣袍,食宿由监中供给,唯一要求是——每日午时,槐树下开讲。

无人知晓他何时开始联络这些人。

有人说他在城南学舍抄录手稿时便已埋线;也有人说他曾乔装游方郎中,走访流徙匠户家中三十七户,只为听一段真话。

第一日,讲的是个老铁匠。

他曾为官府铸刀十年,最后因一句“刀口崩裂”被诬偷工减料,全家流徙北境挖煤。

雪夜极寒,儿子高烧不退,他背着孩子走三十里求医,换来半包草药,人却死在归途。

“我跪着求守门兵丁放我进药房,他们说,流徙之人不得入镇。”老人声音沙哑,“那天雪很大,我把儿子埋在煤堆旁边,用一块破铁皮盖住脸。”

槐树下一片死寂。几个年轻监生低头咬唇,手指攥得白。

第三日,一位寡妇讲起夫家强占族田、逼死堂兄一家的事。

她原是帮佣,偶然听见密室谈话,藏身梁上记下全过程。

二十年来不敢言,直到看到报纸上那篇《祖父为何从不提西北戍边岁月》。

第五日,有个曾冒名顶替科考的落第书生自曝身份。

他说自己当年替人代考,换来的银两给母亲治肺痨,但母亲临终只问一句:“儿啊,你对得起天地良心吗?”

第七日正午,天空阴沉欲雨。

那位曾在矿场熬过三年的老工匠再度登台。

他讲到最冷那一夜,监工拿鞭子抽人保持清醒,有人倒下就直接拖去填坑。

“我们不是人,是炭精。”他说,“可我儿子临死前喊我一声‘爹’,那一刻我又成了人。”

话音落下,两名监生突然起身冲出人群,在台阶前跪地痛哭。

围观学子越来越多。

起初是偷偷来看热闹,后来竟自排起队,只为听一场讲述。

连国子监祭酒都派了亲信幕僚,躲在廊柱后悄悄记录。

夜里,那人将誊抄本封好,连夜送往某座深宅。

而这一切,早被藏在槐树高处的暗卫看得分明。

消息传入王府时,萧澈正倚在榻上看舆图。

听完回报,他只淡淡道:“崔砚铭这步棋走得静,却震耳欲聋。”

他抬手示意李承武上前:“安国公府那边呢?”

“昨夜又烧了一通宵。”李承武递上一份密报,“东跨院挖出三个空箱,金银细软已转移。西墙夹道有新泥痕,像是刚封过暗格。属下查了他们往乡庄递的货单,八成是假货充数,真物早已分批运走。”

萧澈轻笑一声:“狗急跳墙?不,他们是准备缩回洞里冬眠了。”

他慢条斯理卷起手中图纸——那是工部刚刚完成的《全国世家宅邸图》,每座府邸的地窖、夹墙、密道位置皆以红点标注,来源全是退役探子与老匠人口述。

有些甚至连现任主人都不知情。

“陛下要看的,从来不是他们藏了什么。”他站起身,将图卷随手掷于案上,“而是他们怕什么。”

与此同时,苏锦黎正在审阅各地“拾遗亭”上报的数据。

眉头越皱越紧。

“柳知秋。”她忽然开口,“陇西、云州、雁门三地,本月备案不足五件。”

柳知秋低头看册:“驿路远,百姓不知此制,且偏远之地识字者少,投书不便。”

苏锦黎沉默片刻,忽问:“旧驿马车还能用吗?”

“多数闲置,有的已拆作柴火。”

“那就改。”她说,“把车厢改成移动备案点。加陶板刻具,备油印机,再装个广播筒,每月巡访十村。现场登记,当场播放精选录音,顺便教孩子们信火节奏。”

柳知秋眼睛一亮:“等于是……会走的钟楼?”

“没错。”苏锦黎嘴角微扬,“让记忆不止停在城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