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漫画 > 第54章 他们以为结案了其实才刚开头(第1页)

第54章 他们以为结案了其实才刚开头(第1页)

三日后,京城表面风平浪静。

沈砚舟归家途中,马车行至朱雀桥畔,忽觉轮轴微滞。

他掀帘望去,雪泥路上两道车辙清晰如刻,而道旁树影深处,似有一人蹲伏,手中握着一张湿纸,正以炭条拓印轮痕。

那人穿着粗布短褐,瘸了一条腿,背影佝偻,竟是街头常说新案的说书人赵九斤。

沈砚舟未动声色,只将帘子垂下,命车夫缓行。

回府后,他绕道后院,亲自查验书房窗棂——果然,窗纸内侧有细微刮痕,像是有人用薄刃挑开缝隙潜入。

书架上的《贞元律》虽原样摆放,但他指尖轻抚封面,便知曾被人翻动过。

他不动声色,彻查府中仆役。

一名小厮神色慌乱,被唤来问话时支吾难言。

盘问再三,才知此人乃安国公府远亲,母亲曾在国公夫人院中做浆洗婆子,半年前病故,却被悄然安排进大理寺当差。

沈砚舟盯着那小厮半晌,终是冷笑一声:“连呼吸都带着内宅腌臜气。”

当晚,他独坐灯下,将私录的“灯诗”笔记一一焚毁。

火舌舔舐纸页,映得他双目通红。

那些他曾逐字抄录、反复推敲的诗句,在灰烬中蜷缩成蝶,飘落无声。

唯有一块焦黑布片,边缘残绣铃形纹样,是他从林婆子手中接过的证物之一,此刻被他轻轻夹入《贞元律》正文第十七卷——那句“禁物必有名状,无形者不拘”的旁边。

次日早朝,百官列班。

沈砚舟立于班末,目光数次掠过御座旁垂帘——那里,隐约可见一人身影端坐,袍角绣云雷暗纹,正是安国公苏震霆。

此人本不应常驻宫中,如今却以“参议礼制”之名留居偏殿,权柄渐重。

更令人心惊的是,近来数道诏令皆由其口述拟稿,连刑狱要案也多经他手批阅。

沈砚舟沉默不语。

他知道,自己那一纸驳回,不是终点,而是掀开了棋局的第一枚子。

与此同时,七王府内。

苏锦黎并未因胜诉而松懈。

她坐在暖阁临窗的小案前,手中执笔批阅一份名录。

窗外梅园积雪未消,冰铃幻影早已融化

“周砚卿昨夜放出风声,”柳知秋低声禀报,“称王府将编纂《京兆风俗志》,广征民间歌谣、节令口诀,凡献词者可得米粮一斗,布帛半匹。”

苏锦黎点头:“百姓最爱实惠,有赏自然踊跃。”

果然不出所料。

不过两日,投递文书如雪片飞来。

有老妇人颤巍巍送来祖传灶神祝词,有孩童背诵洗衣捶布时哼唱的调子,甚至还有市井戏班传下的俚曲残章。

每一份都盖上“采诗官印”,登记造册,送入绣议会暗中筛选。

“凡是节奏暗合‘铃节拍’者,一律录入初稿。”苏锦黎淡淡道,“灯诗意象不必明显,一句‘夜雨打窗’也可算数。”

柳知秋会意。

这些看似琐碎的民谣,实则已悄然织成一张无形之网——那是新版的“灯诗总集”,比昔日流传的四行诗更隐蔽,更深广,也更具穿透力。

一旦公开,便是千家万户共同吟诵的声浪。

她忍不住问:“若朝廷再禁呢?”

苏锦黎抬眼看向宫墙方向,唇角微扬:“这次,他们禁不住了。谁又能说童谣是祸?谁敢判一城百姓全都犯律?”

而在内室暖阁,萧澈倚在榻上,面色苍白,指节泛青。

他又咳了一口血,帕子掩住嘴,再展开时已染红一片。

身旁老太医欲劝,却被他抬手止住。

“听。”他忽然开口。

窗外寂静,唯有铜壶滴漏。

片刻后,远处传来宫门报时的钟声,三响悠长。

“今晨东华门换岗,是不是迟了半刻?”他问管家。

管家一怔:“确……确实如此。属下刚得消息,说是交接时出了些混乱。”

萧澈闭目,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递给苏锦黎:“查这些人近十日动向。”

名单上皆为禁军中低阶武官,不起眼,却曾在那一夜——“灯变夜”——值守皇城东隅。

如今他们中有三人升职,两人调防,原属三大家族的两名统领,则被悄无声息调往边关戍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