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漫画 > 第61章 他们想拖成冷案我们就把它焐热(第1页)

第61章 他们想拖成冷案我们就把它焐热(第1页)

清明过后,朝廷仍无动静。

风拂过京城的青瓦屋檐,卷起几片残叶,也卷不散宫墙深处那股刻意维持的沉寂。

龙椅之上无人追问,史官笔下避而不提,仿佛那场血书重现、群情激涌的国子监听证,不过是一场春梦初醒后的幻影。

可苏锦黎知道,沉默不是遗忘,而是试图将烈火捂成灰烬。

她站在七王府后园的廊下,指尖轻抚一张乐谱草稿,墨迹未干。

“四季谣”三字旁,列着四句诗——春诵“星火藏夜帷”,夏念“风起自微尘”,秋吟“骨埋深巷后”,冬唱“心照未眠人”。

字字如钉,嵌进时节轮转的缝隙里。

“这不是歌,是刀。”谢云澜低声说,袖中藏着从民间采录的十七种曲调变体,“割的是记忆的茧。”

苏锦黎点头:“他们想拖成冷案,我们就把它焐热。”

她要的不是一时喧哗,而是让这段被掩埋的历史,渗入百姓呼吸之间。

于是,她命谢云澜召集乐坊女子,择音律最易传唱者编为定调,再借教坊司外放艺人之便,悄然播向街头巷尾。

每季日,城中各处便有童子齐声开嗓,学堂先生以诗代礼,市集摊主吆喝换词,连茶楼点单都需对上一句节令暗语才肯上茶。

某日,一茶肆掌柜笑着摇头:“如今不说两句‘星火藏夜帷’,都不配喝这碗清明雨前。”

笑声背后,是无形的记忆扎根。

与此同时,萧澈已动身北巡,名义上督查边防屯田,实则遣暗卫十二人,分赴十二州府。

每人携带一本《贞元遗音录》副本——那是根据井底刻砖与血书残篇重辑而成的赦令全文,伪装成户部例行税册夹页,混入地方呈报流程。

崔明远在京城接报,故意压下归档时序,致使多名地方官在翻查账目时意外现夹层中的文字。

有人惊骇焚毁,反被下属举报“毁证欺君”;更有胆大者悄悄抄录全文,托商队寄回家乡书院。

不出半月,江南三郡已有私塾开设讲席,名为解读古文,实则口述《灯变始末》,连蒙童都能背出“三百二十七人,皆因言获罪”。

而沈砚舟,则以大理寺评事身份巡按刑狱,专挑偏远州县的大牢走访。

他不查贪腐,不问命案,只翻十年内因“言语不当”定罪的卷宗。

终于,在一处山阴县狱中,他找到了那个老囚——须皆白,口中仍喃喃几句酒后所吟:“火从信处自然有,何必金銮降敕书。”

此人因醉中作此句,被判“妖言惑众”,监禁八年。

沈砚舟当庭释囚,命录供吏将原判词与新得赦令摹本并列张贴狱门,并亲笔加批:“今有新证,旧法当废,冤狱不可再续。”

消息如野火燎原,短短数日,七州十三县陆续出现类似翻案请求。

百姓口耳相传,称沈评事所行之处,便是“走路的赦令”。

民间声势渐起,朝堂却愈沉默。

直到某夜,苏锦黎收到一条密报:宫中近日清理御书房旧档,一份标注“贞元旧事”的卷匣已被移出明堂,转入内务省封存库,标签更由“待议”改为“归档勿启”。

她坐在灯下,手指缓缓摩挲茶盏边缘,眼神渐冷。

原来,他们的沉默不是迟疑,而是完成了一次不动声色的封印。

她早料到会有这一天。

所以,她没有等朝廷立碑,也没有求圣旨昭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