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合上书,眸光渐冷。
三日后,安国公府后园设“文献展读会”。
名义上是邀在京致仕官员共赏古籍珍本,实则机关暗布。
苏锦黎特意安排韩敬亭于回音最佳的水榭朗读《实录外编》节选,内容避谈太后,仅论制度之弊:“祖制虽尊,然无监察之制,则权臣可假令而行私;法度虽严,若无独立勘验,则冤狱难免。”
字字平和,句句锋利。
声音随风传入内廷,恰落在周怀安耳中。
当夜子时,藏书阁突现黑影。
那人身披内侍服饰,动作极轻,直奔角落密柜。
手指刚触到《实录外编》原稿,一道火把猛然亮起。
“差役办案,谁在此处?”
程砚秋带人破门而入,差役迅围拢。
那人欲逃,却被绊索牵倒。
搜身时,袖中滑落一枚微型蜡封,捏破一看,是一张烧剩一角的命令笺,残存字迹依稀可辨:
“亥时三刻,启西帷。”
空气凝固。
苏锦黎站在廊下,望着那张泛黄纸片,心中已有答案。
但她没有立刻呈报。
几日后,萧澈坐在书房,面前摊着那份蜡封残笺。
他看了很久,一句话也没说。
窗外晨光初透,照在他苍白的脸上。
他终于抬眼,看向立于阶下的苏锦黎。
“你说,这天下最怕的是什么?”
她答:“不是黑暗,是明知有光,却不敢相信。”
他轻轻点头,喉间又泛起一阵闷咳。良久,他低声道:
“那就立个规矩吧。”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钉入大地。
“不问人心,只建制度。让以后的人,不必再靠一个疯妇的记忆、一本禁书、一块陶片,去拼凑真相。”萧澈没有杀周怀安。
他甚至没有将那份蜡封残笺公之于众。
朝臣等在宫门外,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彻查内侍省,可等来的却是七皇子亲拟的《光政十二条》草案,由苏锦黎执笔誊录,墨迹未干便送往各部院传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诛心,只立制。”她落笔时,指尖微颤。
这六个字,是他们熬了三夜才定下的底线。
若追究到底,势必牵连太后,皇室尊严将碎于一旦;可若继续沉默,真相又会被新一轮的谎言掩埋。
唯有制度,能既承其痛,又避其乱。
第一条:自即日起,凡涉及皇嗣、遗诏、禁宫调动之事,须有三名以上非关联官员现场见证,并留影像副本存档于国史馆与太学院双处。
第二条:慈宁宫、乾清宫西侧偏殿等历次事变相关区域,每年开放十日,供学者勘验记录,所见所得不得讳饰。
第三条:设立“皇室行为公示台”,重大决策布前,需在宫门悬榜三日,接受百官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