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庶女攻略庶长子 > 第57章 火种掉进沙里反而烧得更宽(第2页)

第57章 火种掉进沙里反而烧得更宽(第2页)

四壁空荡,唯有案上堆叠着数十张墨迹未干的纸——每一张都写着同样的四个字:乞正史阙。

朝廷以“妄议先帝、煽动舆情”为由,勒令他闭门思过。

可他不辩,不争,亦不眠。

每日晨昏两次,提笔书写《乞正史阙疏》全文,从头至尾,一字不落。

墨用尽了,便研碎砚台边沿的陈垢;笔秃了,就拆簪代毫。

到后来,指节磨破,血渗入纸,竟将“臣闻史之失修,则民心如夜行”一句染得暗红如烙。

那一夜,风雨骤至。

狂风撞响窗棂,檐漏滴答如鼓点。

他伏案欲写,忽听外头传来脚步声——不是一人,也不是十人,而是整齐划一的踏足之声,夹着稚嫩却坚定的诵读:

“臣裴文昭叩泣言:今有遗训显字于民间,非妖言也,乃先帝之声未绝……百姓记之,是国魂未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字一顿,一句一停,仿佛踩着某种古老的节拍。

他猛地起身,踉跄扑向窗前,一把推开湿冷的木窗。

雨幕中,数十名少年列队立于院墙之外,皆披蓑戴笠,赤脚踩在泥水里。

每人手中高举一盏纸灯笼,以竹骨撑起,上书一个大字。

雨水早已浸透薄宣,墨迹蜿蜒而下,像极了无声的泪痕。

但那文字仍清晰可辨——正是他奏疏全文,连标点断句都未曾错漏。

他们是谁?谁教的?如何能在短短数日内背下千言奏章?

他不知道。

只看见最前头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嘴唇冻得紫,却仍用力高喊:“先生!我们记得!我们都记得!”

那一刻,裴文昭双膝一软,跪倒在潮湿的地板上。

他没有哭出声,只是肩膀剧烈颤抖。

良久,他爬回案前,撕下最后一页空白纸,蘸着指间余血,一笔一划补上最后一句:

“今有少年持灯而来,臣何敢熄之?”

血墨未干,天边已有微光。

与此同时,城南药铺天井深处,苏锦黎静立于古井旁。

她掌心托着一块新制陶片,不过巴掌大小,内嵌极细铜丝,弯折成凹槽,拼出五个字:“赦天下灯诗”。

这是她与萧澈反复推演后所设的“记忆容器”——不能留字,便刻于土;不能传声,便藏于井。

她蹲下身,将陶片轻轻放入井底碎石之间,再覆上一层黄土,不留痕迹。

三日后,柳知秋借“绣议会”暗线散出消息:“井底有先帝遗音,夜深触井壁者,可闻其声。”

起初无人信。

直到第一个妇人冒雨前来,耳贴井口,竟似听见风中低语,恍若吟诗。

她惊而录下,竟是与街头流传的“灯诗”仅差数字。

消息如野火燎原,百姓争相探井,有人录得五言,有人记下七句,更有盲童凭音律复原整篇。

而宫中偏殿,一名年迈太监听闻“井语”传闻,颤巍巍取出一件尘封多年的旧宫袍。

那是先帝临终前穿过的常服,早已不再使用。

他默默展开衬里,金线绣着半句残诗:“……赦尔万民,永夜不……”

老人手指抚过针脚,老泪纵横:“那晚,他烧毁诏书时,嘴里还念着这个……我以为……是梦。”

此刻,整座京城如被唤醒。

街巷间悄然传抄“井语诗”,孩童戏耍也唱起陌生韵脚。

虽无明火,却处处有光。

而在无人察觉的角落,礼部公堂之上,一份加急文书静静呈上御前。

春社祭典前三日,一道禁令即将落下——

但此时,苏锦黎正站在王府后园,望着十二坊方向沉沉夜色,轻声道:“谢云澜。”

“嗯。”

“乐坊的事,照旧。”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dududu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