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凤凰图腾明德的生父是谁 > 五十七(第1页)

五十七(第1页)

五十七

钱嬷嬷那句“德太妃”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展昭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面上不动声色,只对钱嬷嬷温言道:“嬷嬷今日所言,展某铭记。翠儿之事,开封府会尽力周旋,保她弟弟平安。还请嬷嬷暂且保密,勿要打草惊蛇。”

钱嬷嬷见展昭神色郑重,知他并非虚言,连连点头应下,佝偻着身子匆匆离去,背影很快消失在宫墙夹道的阴影里。

展昭站在原地,暮色渐合,宫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映着他沉静的侧脸。德太妃……先帝晚年颇为敬重的一位妃嫔,育有公主,虽非赵祯生母,但在宫中根基深厚,于先帝驾崩後不久便因病薨逝。若她当真与当年安郡王府有旧,甚至参与了构陷静妃丶掩盖真相的阴谋,那此人虽已故去,其留下的势力网络,恐怕仍在暗中活动,甚至可能渗透到了当今宫闱。

线索似乎指向了宫闱深处一段被尘封的往事。展昭想起静安宫那幅画像上母亲温婉却隐含哀愁的眉眼,想起八贤王提及东海明珠时的欲言又止,心中那股探寻真相的念头愈发坚定。他必须查下去,不仅是为了厘清自身血脉之源,更是为了揪出潜藏在宫中的毒刺,杜绝後患。

他并未直接回开封府,而是转道去了八贤王府。有些宫闱秘辛,或许这位深得先帝信任丶又对旧事了然的皇叔知道得更多。

八贤王听闻展昭来访,屏退左右,在书房接待了他。听展昭转述了钱嬷嬷的话,以及提及德太妃可能与安郡王府旧案有关时,八贤王抚须沉吟良久,烛光映照下,他的脸色显得格外凝重。

“德太妃……”八贤王缓缓开口,声音带着追忆的沉滞,“她是安郡王妃的表妹。”

展昭瞳孔微缩。这一层亲戚关系,足以解释许多事情。

“当年安郡王谋逆案发,牵连甚广。德太妃在宫中虽未明着为安郡王求情,但暗地里……先帝仁厚,念其育有公主,且未有实证表明她参与谋逆,便未深究,只是暗中削减了她部分权柄,加以警示。”八贤王叹了口气,“静妃……她当年深受先帝宠爱,又怀有龙裔,难免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那批东海明珠,据查本是贡品,入库记录却含糊不清,後来部分明珠莫名出现在安郡王府的赃物中,成了构陷静妃与她家族‘私通藩王丶意图不轨’的所谓物证之一。先帝虽不信静妃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但当时朝局动荡,安郡王馀党未清,为保静妃与她腹中孩儿平安,不得已……”

“不得已,才默许了静妃娘娘假死离宫?”展昭接话,声音低沉。

八贤王看向展昭,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点了点头:“是。那是先帝能想到的,在各方势力虎视眈眈下,保全你们母子的唯一方法。假死药是可靠之人提供,离宫路线亦是先帝暗中安排,由几名绝对忠心的暗卫护送。为免走漏风声,引来安郡王馀孽或其他对静妃不利之人的追杀,所有行动皆在绝密中进行。离宫之後,便切断了所有联系。先帝……他并非不挂念,只是他身为一国之君,亦有诸多不得已。他相信,让你们远离宫廷,隐姓埋名,是对你们最好的保护。”

展昭默默听着,心中波澜起伏。原来母亲的离宫,并非简单的受牵连,而是一场先帝在无奈之下精心策划的金蝉脱壳。那枚玉佩,不仅是母亲的信物,恐怕也是先帝留待日後相认的凭证。

“至于德太妃在其中具体扮演了何种角色……”八贤王继续道,“她是否利用掌管部分宫务之便,在东海明珠一事上做了手脚,构陷静妃?是否在静妃‘病逝’後,仍在暗中追查其下落?这些……年代久远,证据难寻。她已故去多年,许多秘密也随之埋入了黄土。但若钱嬷嬷所言非虚,她宫中旧人仍在活动,甚至与安郡王馀孽有所勾连,那此事便远未结束。”

“王爷的意思是,德太妃虽死,但其当年布下的暗桩,或许仍在宫中,甚至仍在为某些目的服务?”展昭敏锐地抓住了关键。

“极有可能。”八贤王颔首,“安郡王馀孽能潜伏至今,其势力盘根错节,宫中若无内应,难以想象。德太妃这条线,或许就是通往那个核心内应的关键。展昭,你此番查案,务必谨慎。对方在宫中经营多年,耳目衆多,稍有不慎,不仅打草惊蛇,更可能危及自身。”

“展昭明白。”展昭起身,对着八贤王深深一揖,“多谢王爷告知这些往事。”

离开八贤王府,夜色已深。展昭直接去了开封府。他需要立刻将德太妃这条线索告知包拯,并重新梳理与东海明珠案丶安郡王馀孽相关的所有卷宗,寻找可能被忽略的丶与德太妃或其宫中旧人有关的蛛丝马迹。

包拯听闻展昭带回的消息,亦是高度重视。两人在书房挑灯夜战,连同闻讯赶来的公孙策,一起翻阅堆积如山的旧档。

“大人,您看这里。”展昭抽出一份泛黄的账册副本,指向其中一条记录,“这是当年内府库关于东海明珠的入库记录,经手人签名处,这个笔迹……与我们在荣国公府密信中看到的某个化名笔迹,有七分相似。”

公孙策凑近仔细辨认,又拿出之前查抄的密信副本对比,拈须沉吟:“确实相似。看来,当年在入库记录上做手脚的,很可能就是安郡王或是德太妃安插在宫中的内应。此人能接触到内府库核心账目,地位不低。”

“还有,”展昭又翻出一份陈年宫人名录,指向德太妃所居宫殿一栏,“德太妃薨逝後,其宫中大部分旧人被遣散,但有几名贴身宫女和内侍的去向……记录模糊,或称病故,或称返乡,但具体籍贯丶时间皆语焉不详。”

包拯目光锐利:“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德太妃留下的暗桩,改头换面,潜伏在了宫中的其他位置。那个与翠儿接触的采买太监,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线索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以已故德太妃为源头,通过其安插在宫中的旧人,与宫外安郡王馀孽保持联系,进行情报传递丶资金输送乃至实施阴谋的网络,隐隐浮出水面。

“当务之急,是找到那个采买太监的上线,以及德太妃留下的其他暗桩。”包拯沉声道,“展护卫,此事仍需你暗中进行,联合皇城司,务必揪出这些蛀虫!”

“是!”展昭领命。

接下来的日子,展昭愈发忙碌。他利用宫中行走的便利,与皇城司密切配合,对那名采买太监进行了更严密的监控和审讯,顺藤摸瓜,果然找到了两名潜伏在尚衣局和御膳房的德太妃旧人。这些人行事极为谨慎,彼此之间单线联系,若非抓住采买太监这个突破口,极难被发现。

通过对这些人的秘密审讯和证据搜集,更多的真相被揭开。当年德太妃确实利用职权,勾结安郡王,在东海明珠入库时做了手脚,意图为安郡王筹措谋反银两,安郡王谋反失败後又以此构陷当时风头正盛的静妃,一石二鸟。静妃“病逝”後,德太妃并未放弃追查,怀疑其是假死脱身,曾多次派人暗中寻访。直至她本人薨逝,这条线也未曾完全中断,被她留下的心腹暗中维持,与宫外残馀的安郡王势力若即若离,直至赵宗佶等人卷土重来,这条线才被重新激活,用于宫中情报传递和配合行动,包括之前试图对福康公主下毒的计划。

随着最後一名在逃的德太妃心腹老太监在汴京郊外一座荒废的庄园中被皇城司抓获,并交代了所有罪行,困扰宫闱多年的东海明珠案,连同其背後牵扯的安郡王——德太妃势力网络,被彻底肃清。

尘埃落定那日,赵祯在御书房独自坐了很久。他面前摆放着包拯呈上的最终结案卷宗,里面详细记录了德太妃及其旧人的罪行,以及先帝当年为保静妃母子所做的无奈抉择。

他想起幼时那个总是带着温柔笑容丶会偷偷给他塞点心的静妃娘娘,想起父皇晚年偶尔望着宫墙外出神的模样,心中百感交集。父皇的隐忍与无奈,静妃的漂泊与离世,展昭多年的孤身闯荡……这一切,都源于朝堂後宫的权利倾轧和阴谋诡计。

如今,真相大白,元凶伏法。他这位流落民间多年的弟弟,也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的身世。

“摆驾,”赵祯站起身,对身边内侍道,“去筱悠别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