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人间烟火简介 > 第82章 藤椅上的夕阳(第1页)

第82章 藤椅上的夕阳(第1页)

第一节:诊室里的沉默

兴南县医院的走廊飘着消毒水味,王秀兰攥着诊断书的手在抖。诊断书上“肝癌晚期”四个字像四只黑色的虫子,爬得她眼晕。“最多还有半年。”医生推了推眼镜,笔尖在病历本上划出刺耳的响,“化疗或许能延长三个月,但副作用大,可能会……”

“不化。”王秀兰突然打断,指甲深深嵌进纸页,把“化疗”两个字戳出了洞。她想起村西头的老三媳妇,胃癌化疗到最后,瘦得能被风刮走,喉咙烂得喝口水都像吞玻璃碴,临了还攥着儿子的手说“早知道不遭这罪”。

儿子建国蹲在走廊的长椅旁,烟头在地上积了一小堆,火星烫到手指才猛地跳起来。他抬头时,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妈,咱去市里的大医院,那里有靶向药,我同学说……”

“去啥去?”王秀兰把诊断书塞进蓝布褂子的口袋,布口袋里还揣着块薄荷糖——早上给孙子明明打电话,孩子在那头奶声奶气地说“奶奶含着糖就不疼了”。她摸了摸糖纸,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了些,“我这身子骨,前年摘棉花摔断过腿,阴雨天还疼;去年冬天关节炎犯了,走路都打颤。躺病床上让人端屎端尿?我王秀兰这辈子没服过软。”

建国想起三婶最后那两个月,自己守在病床前,眼睁睁看着曾经能扛着锄头下地的人,变成一把骨头。他突然抓住母亲的手,那只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有些变形,此刻却异常坚定。“可……可不治怎么行?您还没抱上重孙子,还没……”

王秀兰突然从口袋里摸出个存折,塞到他手里。红色封皮磨出了毛边,翻开时,里面的数字刺痛了建国的眼——余额栏里印着“”,还是去年秋收后卖玉米存的。“这钱你拿着。”老太太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你媳妇快生了,去集上买只老母鸡炖汤;我那银镯子在樟木箱的红布包里,等重孙子满月,熔了给孩子打个长命锁。”

建国的眼泪砸在存折上,把“”晕成了一片模糊的墨迹。他知道母亲的脾气,就像当年父亲突脑溢血,她连夜揣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徒步走了四十里山路去县城医院,鞋磨破了就光脚走,硬是把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现在,她要自己放弃。

走出医院时,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王秀兰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路边的槐花树:“建国,让你媳妇蒸点槐花馍,我想吃了。”她的嘴角带着笑,仿佛手里攥的不是死亡判决书,而是张赶集的清单,“要多放芝麻,甜津津的才好吃。”

第二节:樟木箱里的秘密

回家的路上,王秀兰让建国绕到镇中学门口。“给明明送点吃的。”她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昨晚烤的红薯干,焦香的甜味透过纸包渗出来,“娃在城里读高中,舍不得买零食,总啃干馒头。”

明明见到奶奶,眼睛亮得像沾了露水的星星。他拉着王秀兰的手往宿舍走,校服袖口磨出了毛边,却笑得一脸灿烂:“奶奶,上次您塞给我的三万块,我跟我爸说了,他说等您病好了就还您,让您别省着钱。”

王秀兰的脚步顿了顿,像被石子硌了脚。她拍着孙子的背,手在他后颈的碎里摩挲:“傻孩子,那钱是奶奶给你攒的付,不用还。”她没说自己的病,只是反复叮嘱,“好好学习,别惦记家里。放假了回家,奶奶给你蒸槐花馍,放双倍芝麻。”

离开学校时,建国在门口抽烟,看见母亲背对着他,偷偷用袖子抹眼睛。“妈,您要是想明明,等他周末回家……”

“别告诉他。”王秀兰转过身,眼眶红红的却梗着脖子,“娃快高考了,不能分心。我这病,瞒着。”她顿了顿,声音突然软下来,“你说这槐花,咋就开得这么快?前儿看还打着骨朵呢。”

回到家,王秀兰让建国把藤椅搬到院里,自己坐在那儿择豆角。阳光透过葡萄架的缝隙,在她花白的头上跳着舞,像撒了把碎金。“把樟木箱搬出来,我拾掇拾掇老衣。”

樟木箱是母亲的陪嫁,红漆掉了大半,露出底下的木纹,铜锁却擦得锃亮。王秀兰打开锁时,“咔哒”一声轻响,像打开了尘封的时光。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三套寿衣,深蓝色的斜襟布衫,绣着松鹤延年的图案,针脚细密得看不见线头。

“这套是给你爸准备的,他走得急,没穿成。”她拿起最上面的一套,袖口还缝着块补丁——那是她自己的,“这是我给自己做的,棉花是前年新弹的,贴身穿着暖和。”

建国蹲在旁边帮忙叠寿衣,手指触到布料时,突然摸到个硬东西。翻过来一看,是个用红布包着的小匣子,打开时,里面竟是一沓厚厚的汇款单,收款方都是“明明”,汇款人是“王秀兰”,最早的一张是五年前,金额从五十到两百不等,汇款附言里写着“买笔”“买本”“买牛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您不是说……钱都存银行了吗?”建国的声音抖,他突然想起,母亲这几年总说腿疼,舍不得买膏药,却每次明明回家都塞给孩子零花钱,说“是你爸生前留的”。

王秀兰的脸微微红,像被太阳晒过的苹果:“娃在城里花销大,我这老婆子,吃口咸菜都能活,花不了多少钱。”她把汇款单收起来,重新包好塞进箱底,“这事别跟明明说,免得他心里不安。”

这时,院门口传来脚步声,邻居王大妈拎着一兜苹果进来:“他婶子,听说你从医院回来了,给你送点新鲜的。”她看见院里的寿衣,眼睛眨了眨,突然提高了嗓门,“你这是……都准备好了?也是,早准备早省心,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可不是嘛。”王秀兰笑着接过苹果,往王大妈手里塞了把刚择好的豆角,“中午在这儿吃槐花馍,让建国媳妇多蒸点,你最爱吃带焦边的。”

王大妈坐在藤椅上,看着她择豆角,突然叹了口气:“我家老头走的前儿,还在炕桌上喝着二锅头,跟我说‘这辈子值了,闺女考上大学,孙子娶了媳妇,啥福都享过了’。”她拍着王秀兰的手,手背上的老年斑像撒了把芝麻,“人活一辈子,就图个舒坦,遭那罪干啥?”

王秀兰的头点得像捣蒜,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菊花:“可不是嘛,就跟地里的玉米似的,熟了就得掰,搁久了就生虫了。”她抓起个苹果,用袖子擦了擦就咬了一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

第三节:槐花馍的香气

周末的清晨,建国媳妇在厨房蒸槐花馍,白胖胖的面团在案板上醒着,得鼓鼓囊囊,像揣了团棉花。槐花的清香漫出窗户,飘得满院都是,连趴在墙根的老黄狗都抬起了头,鼻子嗅个不停。

王秀兰坐在灶门前添柴,火光映得她脸上红扑扑的,像抹了胭脂。“火别太急,得用文火慢慢蒸,这样馍才暄软。”她指挥着,手里的火钳拨着柴禾,火星子从灶膛里跳出来,落在她的蓝布褂子上,烫出个小黑洞,她却浑然不觉。

“妈,您回屋歇着,这儿有我呢。”媳妇把她往屋外扶,肚子已经挺得老高,“医生说您得好好歇着。”

“歇啥?我这身子骨硬朗着呢。”王秀兰又蹲回火堆旁,拿起个槐花瓣放在嘴里嚼,“你不知道,明明最爱吃带点焦边的,蒸的时候火候得掌握好,底下那层贴着锅,微微黄才好吃……”话说到一半,突然捂住嘴,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憋得紫,像熟透的茄子。

建国冲进厨房,拍着母亲的背,听见她喉咙里出“嗬嗬”的声响,像破风箱在拉。他看见母亲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红得刺眼,心像被攥住了似的疼。“妈,咱去医院吧,就打止痛针,不化疗,行吗?”

王秀兰摆着手,喘了半天才缓过来,指着锅里的馍:“快揭锅,别蒸老了。”她从灶膛里抽出根柴火,在地上磕了磕,“我这病,我自己清楚,去医院也是白花钱。”

馍刚出锅,明明就背着书包回来了,手里还拎着个礼盒,包装纸上印着“高档营养品”。“奶奶,我给您买了这个,同学说这个对身体好。”他把礼盒放在桌上,看见院里的寿衣,突然愣住了,书包“啪嗒”掉在地上,里面的课本散出来,“奶奶,这是……”

“傻孩子,那是我跟你爷爷的老衣,早做早省心。”王秀兰把一个焦边的槐花馍塞到他手里,馍烫得她手一抖,“快吃,还热乎着呢,放了双倍芝麻。”

明明的眼泪掉在馍上,烫得他手一抖。“奶奶,您是不是生病了?我爸说您去医院了……”他抓住王秀兰的手,那只手冰凉,指节有些僵硬,“我跟同学打听了,有种新疗法,花多少钱都行,我以后挣钱还……”

“胡说啥!”王秀兰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声音突然拔高,震得窗台上的酱油瓶都晃了晃,“房子必须买,病我自己心里有数,不用你操心!”她看着孙子通红的眼睛,语气又软下来,用袖子擦了擦他的脸,“奶奶活了七十年,啥没见过?你好好考大学,将来在城里成家立业,比啥都强。”

建国媳妇偷偷拽了拽明明的衣角,用口型说“别惹奶奶生气”。明明低下头,眼泪砸在碗里,溅起细小的油花。他看见奶奶拿起一个槐花馍,小口小口地吃着,嘴角沾着芝麻,像个孩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