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人间烟火原文 > 第122章 砚底藏无 从喧嚣到澄明的归途(第1页)

第122章 砚底藏无 从喧嚣到澄明的归途(第1页)

第一节:黄金屋里的空洞——钻石与砚台的对峙

大雪封山的前夜,陈砚站在层摩天楼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冰冷的玻璃,留下道转瞬即逝的白痕。楼下车流如金色河流,车灯连成的光带绕着城市蜿蜒,映照着办公桌中央那座“年度经济人物”奖杯——底座镶嵌的碎钻在水晶灯下折射出刺目的光,却照不进他眼底的疲惫。

三十七岁的他,用十年时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建材厂,做成业务覆盖二十个国家的跨国集团。庆功宴上,股东们举着香槟喊“陈总万岁”,媒体的闪光灯亮得像白昼,可他躲进洗手间时,却听见心底传来个清晰的声音:“这就是你要的吗?”声音很轻,却像锤砸在棉花上,闷痛得喘不过气。

办公室的紫檀木书架上,整齐码着烫金证书:“行业领军者”“杰出企业家”“慈善楷模”,每本都能让外人羡慕得眼红。可最上层却空着块巴掌大的地方,像道未愈的伤口——三年前母亲临终前,把块磨得光滑的青石砚放在那里,说“你外祖父是清末有名的制砚师傅,这砚台养心神,你要是累了,就拿它研研墨”。此刻砚台里盛着的清水,倒映着他鬓角的白,根根分明,比同龄人早生了整整十年。

“陈总,欧洲分部的并购案需要您签字,对方只给我们小时考虑时间。”秘书的声音透过内线传来,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她跟着陈砚五年,从没见过他在庆功宴后还留在办公室,更没见过他对着块破砚台呆。

陈砚捏着钢笔的手顿了顿,笔尖在文件“同意”栏上方悬了许久,墨汁在纸上晕开个小圈,最终还是放下笔:“通知法务部,并购案推迟一周。”他翻开抽屉里的体检报告,“重度焦虑症”“心律不齐”“慢性胃炎”几个字用红笔圈着,医生的批注像警告:“长期高压状态,建议暂停工作休息,再如此透支,心脏恐出现不可逆损伤。”

驱车前往外祖父故居的路上,雪粒子打在挡风玻璃上,噼啪作响,像谁在敲打着他紧绷的神经。老宅在终南山深处,导航到最后几公里就没了信号,他凭着母亲生前画的简易地图,在积雪里绕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青砖灰瓦被白雪覆盖,木门上的铜环生了锈,推开时“吱呀”声在山谷里回荡,像老人的叹息。

积尘的案几上,摊着本泛黄的《道德经》,书页被虫蛀了几个小洞,扉页有外祖父的字迹,用小楷写着“道在瓦甓,悟在己心”——这是母亲教他认的第一个毛笔字,当时他还嫌“甓”字难写,现在却觉得每个笔画都透着深意。

西厢房的墙上,挂着幅未完成的《终南雪霁图》,宣纸黄脆,墨迹却依旧清晰:远处的雪山用淡墨勾勒,近处的竹林只画了几竿,留白处仿佛有云气流动,比完整的画作更有韵味。画案上的青石砚与母亲留下的一模一样,砚底刻着个极小的“无”字,笔画被摩挲得亮,显然外祖父生前常拿在手里把玩。

陈砚突然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雪天,外祖父坐在火塘边教他磨墨:“墨要淡,淡到能看见纸的纹理,能映出窗外的雪,才是真功夫。”那时他只当是老人的絮叨,总想着“墨浓才显眼”,此刻却盯着砚台里的清水,看着月影在水里碎了又圆,像极了他这些年追逐的功名利禄——聚了又散,终究是空。

深夜的炉火边,他翻开《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几个字突然从纸页里跳出来,在火光下格外清晰。窗外的雪停了,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砚台上,清水里的月影晃了晃,他突然笑了——自己像个守着黄金屋的乞丐,抱着满屋子的证书奖杯,却连“安静坐着看雪”都做不到。

第二节:青崖间的问答——黄芩与圆圈的启示

立春的山风带着松涛声,吹得道观的竹帘沙沙响。陈砚在院子里遇见玄谷子时,老道长正蹲在石阶上晒草药,灰布道袍洗得白,指尖捏着株黄芩,根茎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连绒毛都看得分明。

“你来了。”玄谷子的眼睛没看他,却像早已知道他的到来,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他把黄芩放进竹篮,动作缓慢却精准,每株草药都摆得整整齐齐,却又透着自然的随意,不像刻意为之。

“道长,我想请教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陈砚的声音在大殿的梁柱间回荡,香炉里的青烟笔直向上,不散不斜,像根立在空气中的线。他以为玄谷子会说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却没想到老道长只是指了指竹篮里的黄芩:“你觉得这草药活着为了什么?”

陈砚愣住了,张了张嘴没说出话——他研究过无数商业案例,却从没思考过“草药为什么活着”。玄谷子又指了指墙角的青苔,绿油油的,长在石缝里,没有阳光也没有沃土:“它长在这里,不为谁开,不为谁谢,不用跟牡丹比艳,不用跟松柏比高,只是照着本性生长,到了季节就枯,来年春天再。人不也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砚的喉结滚动了下,想起公司每年的战略会议,总在设定“越去年营收o”“打败行业竞争对手a”的目标,却从未想过“建材行业本来该是什么样子”“自己做企业的初心是什么”。玄谷子递给他个粗瓷碗,碗沿有个小缺口,里面盛着野菊花茶:“尝尝,去年深秋在山顶采的,没炒过,带着霜气,跟你平时喝的龙井不一样。”

茶水入喉,先是清苦,像他创业初期吃的泡面,后有回甘,像签下第一笔大单时的喜悦。玄谷子坐在蒲团上,指尖在青石板上画了个圈:“你看这圈,有边吗?”陈砚答:“有,您用手指画出来的,圆溜溜的。”老道长又在圈里点了点:“这圈里的虚空,有边吗?”他突然用脚抹去圆圈,青石板上只留下淡淡的痕迹:“现在呢?这圈还在吗?”

“这……”陈砚彻底愣住了。被抹去的圆圈,仿佛比存在时更清晰地印在地上,像他小时候用粉笔画的太阳,擦了还能想起形状。玄谷子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盛开的菊花:“世人总在求‘有’,以为抓住的证书、钱、地位越多,活得越实在。却不知‘无’才是根本——就像这粗瓷碗,要是实心的,怎么盛茶?要是没有虚空,房子怎么住人?要是没有留白,画怎么有韵味?”

接下来的三个月,陈砚跟着玄谷子做杂役,没再管公司的事。扫雪时,老道长说“顺着雪的纹路扫,别跟雪较劲,它想往哪堆,就往哪堆,省力还扫得干净”;劈柴时,说“看木纹的走向,顺着纹理下斧,不用硬来,木头自己会裂开”;晒药时,说“什么时候翻,听风的意思,风大就多翻两次,风小就少翻,不用看表”。

他渐渐现,那些“不努力”“不刻意”的时刻,反而做得更圆满——扫雪没再累得腰疼,劈的柴整齐得能码成小山,晒的草药干得均匀,没有焦叶。某天整理外祖父的制砚工具,他在砚台的夹层里找到张字条,是外祖父的笔迹:“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墨迹已淡,却让他想起玄谷子常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自己这些年追求的成功,不过是“看山是山”的执着,把“有”当成了全部,从未触及“无”的境界。

第三节:商场上的留白——并购与竹纤维的转折

谷雨的雨打在集团总部的玻璃幕墙上,连成水线,像道透明的帘子。陈砚的回归在董事会掀起波澜,副总裁赵峰把并购案的卷宗“啪”地摔在桌上,金丝眼镜滑到鼻尖,语气带着压抑的怒火:“陈总!您这三个月在山里‘修仙’,欧洲分部快被竞争对手抢光了!对方已经拿下三个关键经销商,再不下决断,我们前期投入的五个亿就打水漂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股东们的目光都落在陈砚身上——有人期待他像以前那样拍板“干”,有人担心他真的“佛系”了。陈砚却没看卷宗,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新叶在雨中舒展,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没有片是刻意为之的形状,却透着蓬勃的生机。

“把并购案停了。”陈砚的声音平静,却带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不是来自董事长的权威,而是来自三个月来的笃定。赵峰的瞳孔骤缩,像听到了天方夜谭:“您疯了?五个亿!就这么扔了?股东们不会同意的!”

“那片市场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强项。”陈砚翻开财务报表,指尖点在“研投入”栏,那里的数字三年没涨过,“把并购的钱转去新材料实验室,去年申报的竹纤维建材项目,该启动了。”他顿了顿,看向满座的董事,“现在全球都在推环保政策,传统建材早晚被淘汰,我们与其抢别人的地盘,不如自己种新的田。”

赵峰摔门而去时,陈砚摩挲着外祖父的青石砚,砚底的“无”字被体温焐得温热。他想起玄谷子的话:“无为不是不作为,是不妄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顺着事物的本性走,比硬闯更有效。”当年为了扩张而盲目并购,正是“妄为”,现在停下,反而是顺应趋势。

三个月后,欧洲分部的竞争对手突然宣布破产——他们为了抢市场,用了劣质再生材料,被当地环保部门查出标,面临巨额罚款和消费者索赔。而陈砚的新材料实验室,研出的竹纤维建材正好赶上欧盟“绿色建筑”新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不仅填补了欧洲市场的空白,还打开了东南亚的销路。

赵峰在庆功宴上举着酒杯,脸涨得通红,比陈砚还激动:“陈总,还是您有远见!我以前总觉得‘快就是赢’,现在才明白‘对才是赢’!”陈砚只是笑了笑,给玄谷子寄去盒新采的野茶,包裹里夹着张纸条:“终于懂了,‘无’不是空,是知道什么该留空白,什么该慢慢来,就像您教我晒药,不用急,等风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