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不像博物馆里那些历经两千多年水土侵蚀、需要极度小心呵护的脆弱残片。
这些竹简更像是……刚刚从某个极其干燥的环境中掘出来。
竹片本身因年代久远呈现出深褐色,但保存得相对完整,许多编连的绳索都还未完全腐朽。
最令人震惊的是,竹简上的字迹大多清晰可见!
那是以秦隶为主,夹杂着一些六国文字。
“这……这怎么可能?!”
一位资深研究员戴着手套,颤抖着拿起一枚竹简,声音都在颤,
“这品相……这感觉……就像是刚从沙漠里挖出来的!”
没错,就是那种沙漠极端干燥环境下才能造就的“新鲜”状态!
干燥隔绝了微生物和水分,使得这些竹简奇迹般地避免了通常的腐烂过程。
“快!启动最高级别保护预案!”部门负责人立刻下令,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整个考古部瞬间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这些来历不明但状态奇佳的竹简被迅移入恒温恒湿、无尘无菌的实验室。
研究员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拍照、进行红外扫描,并着手抄录竹简上的内容,同时取样进行碳-等多项年代检测。
起初,抄录工作虽然令人兴奋,但还在理解范围之内。
竹简内容庞杂,涉及历史、律法、百家言论等。
但抄着抄着,研究员们现有点不太对劲了。
“老张,你来看这一段……这记载的不是秦国事,这分明是……楚国的祭祀典仪啊!”
“我这边也是!这几卷好像是齐国稷下学宫某位学者的言论辑录,有些观点从未见于传世文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有这个,这是赵国边塞的兵力部署和粮草记录吧?虽然可能是战利品,但这细节也太……”
“我这边现了魏国世族的家族谱牒和部分土地契约……”
不对劲!
非常不对劲!
这批竹简中,有大量内容是记录战国时期六国历史的,视角多样,细节丰富,很多都是现存史料中未曾记载的孤本!
其价值无疑足以改写部分战国历史!
然而,真正的“爆鸣”来自于检测结果的出炉。
碳-测年结果明确显示:这批竹简的制作和使用年代,确凿无误地指向了——秦朝时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批竹简,极有可能就是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后,收集、保存在咸阳宫中的、来自六国的珍贵典籍和档案!
是那段“书同文,车同轨”,收缴天下书以充实宫室秘府的历史的直接物证!
“天啊!这……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秦火’之余?项羽不是把咸阳宫都给烧了吗?
阿房宫也烧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保存这么完好的竹简流传下来?!”
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抱着脑袋,感觉世界观受到了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