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行人即至解签的正确解释 > 第一章 继位即西征 皇子各不同(第1页)

第一章 继位即西征 皇子各不同(第1页)

第一章继位即西征皇子各不同

神川,原为东南临海小国。历经几代君主励精图治,重熙累洽,终至盛世。

现任君主姓兰名澈。登基以降,勤政节俭,仁厚爱民,内政修明,知人善用,亦为明君。只是,近日来西部边境又起的事端让其有些不厌其烦。

先帝时,西边边境便一直不太平。虽说彼时朝中西征之声从未间断,却总被先帝以“民不患贫而患不安”丶“天下太平亦百姓之福”等仁义大爱之名压下,每每以或和亲或破财的方式化干戈为了玉帛。先帝不光以身作则更是教导後世子孙践行“为人君,止于仁”,于是便有了在其仙去前亲自为继任者兰澈定国号“承和”一事,意在时刻提醒新帝秉承其和平理念,慈仁知节丶兆民宁赖,为天下苍生谋福。

虽说有个爱民如子的皇帝乃百姓之福,可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大爱终不能安抚周遭蠢蠢欲动的心。更何况皇位能继承,可治国理念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

承和元年,兰澈和一衆臣子们商量着为先帝定谥号为“仁”——慈民爱物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能以国让曰仁——之後,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策划西征。

承和二年,正式起兵。此次出征乃新帝政坛首秀,故而除了胜就是胜,必须胜。因此配了精兵,个个雄声如虎吼,匹匹骏马似飞龙。选了良将,由安国公挂帅亲征。

“国公”这一封号在神川虽有隋唐那般对老臣丶重臣的认可和尊重,却无其对应的实质爵位。但也有别于那些仅光宗耀祖的荣誉称号,还是兑现了不菲的俸禄和田産。

安国公,姓刘名仪,字光义。祖上因随太祖打下神川锦绣江山而被封侯,为前朝太尉丶当朝大司马,名副其实的朝堂元老。虽说仁帝时期极少用兵,其一直为解甲从文,活跃于朝堂之上,可如今重披金锁甲却仍是髭须皓首,难掩赫赫英姿。

万事俱备,于中秋团聚佳节後,兰澈携文武百官在神川国都永安京,未央宫西丶长乐宫南的高庙中祭天誓师。授节予镇西将军大司马安国公刘仪,封其长子驸马都尉丶散骑常侍刘山(字子柏)为车骑将军,次子骑都尉刘川(字子玄)为左将军,义子大司马府东曹掾刘携(字子敬)为右将军。

兰澈亲送西征将校团。大队人马穿过章合街入太常街,街道两旁太乐的人鼓乐齐鸣,高唱“……受律辞元首,相将讨西狄。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太祝的人也没闲着,持版祈福,永镇坤维。

队伍沿街西行至西安门,君臣就此话别,将校团拜别帝王出城与大军汇合。

兰澈于城门上观望着……几十万人浩浩荡荡,怀揣着“铁幕欲遮八万里,长车必破九重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决心,为所谓的千秋大业奔赴西方……

这一去,便是经年……

如果说新帝登基跃跃欲试丶准备且试天下的话,那皇子们热衷的便是老生常谈的储君之位。历朝历代君王家不管是否香火旺盛,帝位之争都是一出好戏,何况神川国皇位继承更有“传贤”的传统——不管嫡庶长幼,能者居之。如此设计虽被有些国家用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不如“嫡长子继承制”有利,可神川历任君主们本着“缓立不废”的原则,靠这种择优录取的方式还真就让神川承平日久,成就了如今的盛世。所以到了兰澈这儿,皇子朝臣们也都确信大概率还是沿用祖制。

而这种看似制度上的创新却也是有限的,犹如无男丁的君主就算领养过继甚至暗中替换以至一代不如一代丶王朝一路下坡致使後人感慨“何嗟及矣!”却也从未考虑过传位于亲生女儿一样,神川虽有“传贤”传统却也从未出过女帝。

兰澈後宫不似王莽“三夫人丶九嫔妃丶二十七世妇丶八十一御妻”,他除皇後外,地位由高到低依次有昭仪一人,婕妤一人,夫人若干,而这“若干”其实也不过寥寥数人。万幸的是,承和帝家人丁还算兴旺。有子女七人,年纪基本相仿。其中,老三老五老六为公主。三公主丶五公主丶七皇子已完婚,其馀则在“招标中”。

鉴于传统制度,皇位的人选会在四位皇子之中産生。

大皇子荣王兰泽,字孝治,为当今皇後独子。论学识武功,虽说“文”实属差强人意,可“武”却是一等一的,精通骑射,武艺超群,骁勇善战。

当今皇後姓何名令轩,以靖国长公主身份嫁入神川。靖国位于神川北方,气候略寒,民风彪悍,彼时也曾试图南下,逐鹿中原。当时还为川王的承和帝兰澈亲自率兵北上,迎敌于两国之间——神川的诸侯国中府国。苦战数月,双方均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丶损失惨重。

之後,兰澈实施合纵连横。重金收买丶联合了两个与中府接壤的丶表面为神川诸侯国,实则为墙头草的新羽和宫山两国。围敌于中府,又以支持其独立为诱饵,花大价钱拉拢了靖的诸侯国东山。

最後,被断了後路的靖国无路可走被迫议和,两国签下和平条约,其长公主入朝和亲。

何令轩依仗娘家实力在当时的川王府立足顺利受封川王妃的同时,兰澈也因娶靖国长公主而获得强大外戚增势,再结合其优异表现,最终在一衆兄弟中脱颖而出,被册立为太子,後继承皇位。此般利益交换,双方算是各取所需。

现如今,大皇子不但继承了母系一族的骁勇,还传承了外戚这座靠山,再叠加上嫡长子身份,其理所当然被满朝文武看作是太子大热门。

而真正担得起“文韬武略”这四字的还要算二皇子。恭王兰溱,字孝瓘,为人风调开爽,器彩韶澈。人只站在那儿,纵使不说话,也是神采奕奕,让所观之人如沐春风。见此君才真正明了何谓“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兰溱不仅人生得美如冠玉,礼乐射御书数也是无不精通,可谓文武全才。

二皇子之母,姓谢名罗敷,为前司隶大夫丶现执金吾谢护(字庭芝)小女。本朝执金吾位列九卿,职责与西汉武帝时略有差异,倒是多似东汉,除特别征调外不负责对外征战,只掌天子禁军之一的京师禁卫军丶司武库,守神川都城永安京城门内至皇宫墙外的平安。

兰溱为人处事以“恭”着称,谦和有礼丶进退有序。虽说这皇家的“恭”在民间看来仍显傲骄,但在衆公子王孙中已实属难得,同四皇子兰烈比起来可是天壤之别。

提起四皇子丰王兰烈(字孝奂),文武百官是苦不堪言。其外公为当朝太师,其舅为京兆尹,虽说不是什麽纨绔子弟,亦非倚仗外戚强抢豪夺丶逼良为娼之辈,放在皇室子孙中也是出挑的一位,可其专横的行事和霸道的性格让衆官员笃定若有朝一日让他继承大统,那必定会将西汉孝武的穷兵黩武丶说一不二发扬光大。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衆皇子中还就有一位特别的存在——七皇子——那个搁民间,就是百姓口中整个家族中成天招猫逗狗丶离经叛道的现眼包。陵王兰肃,字孝陵,文不算出衆,而武……若要他展示下身手,其定是笑着摆手推辞“本王为文臣而非武将。”兰肃之母姓秦名聆,为西边缙国人,以公主头衔和亲神川而人则是在七皇子及冠前便不在了。

都说儿子像妈,兰肃五官深邃,青金石色的瞳仁若大海般亮而不耀丶清而不透丶深而不浊。投出的眼神非寒非暖,无秋波亦非止水。只是淡若清风丶宛如清扬的一眼便能将人卷入星辰大海。而那双眸,虽时常带着笑意却总在不断靠近丶拉近距离时拒人于咫尺。

兰肃的身世让他不似其他皇子皇女在皇宫内院跟随生母长大。他在生母离去後便被兰澈交由现光禄勋唐冉(字思淯)抚养,之後也一直住在光禄寺,算是由唐冉和兰澈共同带大的,期间又获赐见彰宫为其府邸。

此般“荣宠”让兰肃时不时遭受非议嫉妒,以至如空xue来风般的谣言也不出意外的随之而来。只是兰肃一直跟在皇上和光禄勋身边,耳濡目染的都是朝堂之事,不但对争名夺利丶尔虞我诈丶无中生有这些早已见惯不惯丶家常便饭的伎俩毫不在意,还能于被诬陷後云淡风轻得感慨“这人生啊,失之桑榆,得之东隅。世间事,不到闭眼那天,还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得与失难下定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