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昆德凯旋宴天禄初相逢
承和五年,兰澈殿上听到西境局势已定,西征大军正加紧收尾工作并计划于近期班师回朝的奏章後龙颜大悦。历时三年多的西征终以西境诸国称臣,年年纳贡,岁岁朝拜完美收官。
中元节,既是民间俗称的鬼节丶亡人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在这个祭祀亡灵丶感恩父母的节日後,西征大军凯旋而归。不论吊诡与否反正赶得上随之而来的团圆中秋。
队伍由城北厨城门入城,过城门便是夹在东西两市间的章台街。此时城中万人空巷,百姓箪食壶浆丶夹道欢呼。归来的将士们则是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享受着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只是,但凡战争便免不了死伤,十几万大军出征,即便是如此普天同庆之际却也免不了万家欢喜万家愁。
队伍沿街一路往南,过横贯驰道交叉口後便是武库。行至此处兵甲入库,人员分流。将校的队伍继续行进,由东阙入未央宫後沿着宫墙甬道绕至南司马门。
兰澈亲至迎接。一路与国公嘘寒问暖,诉说着长久的担忧和牵挂。过端门来至前殿,君臣各归其位後便开始了最重要的论功行赏环节。
千百年来,臣子想要的高官厚禄丶锦绣前程,君主想要的万里河山丶天下一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等价交换,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以至最终皆大欢喜。而在生死面前,不分高低贵贱,衆生平等。国公长子车骑将军刘山(字子柏)战死沙场,右将军刘携(字子敬)重伤未愈沿途养伤暂缓回朝。
前殿,文武百官站分列两旁。眼巴巴瞧着同僚封的封丶赏的赏,可加官进爵丶黄金万两终于己无关,这心里的滋味还真是苦辣甜咸一味没有,就只剩酸不溜丢的羡慕嫉妒恨了。
各位皇子也在队列中。看着凯旋的将领们受封,虽说不会嫉贤妒能的争风吃醋——因为终是自家的买卖,可也都在心里盘算着是否能为己所用。
兰澈最终封安国公家二公子刘川为车骑将军,加号大司马,这个“大司马”和他老子的不同,为荣誉称号。同时银印青绶,彰显尊贵。且轶两千石作为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刘川殿前谢恩。刘川,字子玄,现在算是安国公家的独子了,不出意外将来安国公的爵位即使不能罔替也是由其世袭。
兰澈打量着殿下这位小将军——有大皇子的英姿飒爽,二皇子的清新俊逸,甚至还带着些四皇子的霸气。是个玉树临风丶英气十足的少年将,称得上人中龙凤丶马中良驹。于是……挑挑眉,意味深长地瞟了眼立于大殿东侧的七皇子,一眄而已。
七皇子兰肃(字孝陵)随着百官列队,听着封赏,看着这一出出像演戏一样的过场,便只把自己当做看戏之人。聆音察理丶鉴貌辨色,端详着这朝堂上的衆生相,听着窃窃低语,揣测着各种心态,仿佛听得到他们心中的声音。对此,他倒也是乐此不疲……直到他感到皇上眄了眼自个儿……
如封神榜般诸星归位後,退朝,移驾昆德殿,设宴洗尘。
紫薇枝上露华浓,起微风。
管弦细声出帘栊,象筵中。
仙酒斟玉液,仙歌转绕梁虹。
此时佳会庆功宴,欢醉且从容。
好一番阊阖烟月,歌舞升平……
昆德殿,殿门朝南,其馀三面设筵席。既为偏殿设宴,便多了几分随意,少了几分君臣间的礼数。
兰澈上座,令中护军陈宪(字元汇)监酒并笑言着“国公西征有功,又为朝廷元老,却始终刚正不阿丶不党不群,这高尚的气节实属难得啊。”将安国公请于左侧席——神川以左为尊,此般举动彰显出君主对国公的敬重。
酒宴之上,君臣之间,推杯换盏,吹捧自谦,“您辛苦!您更辛苦!”得聊着闲天儿……
兰澈指着殿下筵席上的刘川,夸安国公教子有方。
国公连忙诚恳地摆手,感叹不及诸位皇子的万分之一。
兰澈摇头,指着殿下另一侧筵席上的七皇子说“那一定不包含他!”接着感叹“文不精湛丶武不精通,着实得有个榜样才行。”说罢,便示侍官召二人上前。
昆德殿不大,兰肃在西,刘川在东,两人对坐着。说近,看得清面容;说远,听不见低语。
兰肃目光时不时扫过这位新任的车骑将军,心里却不停得犯嘀咕:既为国公家公子,那之前朝堂之上应该照过面儿,可……为何没什麽印象呢?要说没见过……那眼神丶那神情……又感觉熟悉。这种看了让人清清凉凉又有些不自在的眼神好像在哪儿见过,可……在哪儿呢?方才前殿受封时?……不是。今日安门外相迎时?……也不是。那是什麽时候呢?又为何如此在意呢?……兰肃断断续续想着,每每想起时,又不自觉地瞟一眼刘川。或者在观察衆人时,瞟到刘川,又续上这份断了的思绪。
刘川当然见过兰肃,不止兰肃,还有这些皇子们。为人臣者,哪有不识自家主子的道理。对大皇子的印象是“善武”,对二皇子的印象是“好看”,对四皇子的印象是“哼!”,对七皇子的印象是……“拧巴”。
刘川回想起算是和兰肃“正式”见面的情形……
那是兰澈登基不久丶夏末初秋的一天,他随父兄上朝。长乐宫前殿朝会後,兰澈召集朝堂股肱去後面清凉殿再开个小会,商讨下边境之事。刘川便在外等候。等了会儿,眼见已近正午,骄阳越发似火——晒!便想着找个乘荫之处。
皇宫未央分三部分,自南往北分别是外庭丶省中和後宫。外庭也叫殿中,为南起端门北至金马门的区域,是皇帝朝见群臣之所。玉堂殿丶昆德殿丶前殿丶宣室殿丶宣明殿丶广明殿这些都在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