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长说着,声音都控制不住颤,最后甚至哽咽。
“就在上个月,西北一个偏远村子,三个孩子得了肺炎,没有青霉素,
就那么眼睁睁看着人没了!三个娃加起来还不到二十岁!”
话音一落,偌大的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几个老干部的粗重喘息。
在座的哪一个不是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硬汉,
此刻却都沉着脸,一句话也说不出。
有人把手里的铅笔捏得死紧,
有人低头看着桌上那份印着骇人数字的报告,
心头跟压着块大石头一样。
他们不怕打仗牺牲,就怕听见自己的同胞,
在和平年代因为一支小小的药,就这么没了。
林卫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为国家特聘的科技顾问破例坐在后排。
手上拿着一支笔,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
他没去看那些文件,那些冰冷的数字,
远不如他脑子里关于这个时代的残酷记忆来得真切。
因为这玩意儿的短缺,
这几年不知有多少本不该凋零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各位,有什么办法吗?”大领导的声音打破屋里的压抑。
几个来自科学院和医药系统的老专家站起身,可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套。
不是找“老大哥”求援,就是引进新菌种,再或者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
这些法子根本不顶用,甚至有点天真。
现在的中苏关系,还想求援?比登天还难。
“林副院长,你有什么看法?”
大领导的目光穿过前面的人头,落在角落里的林卫国身上。
所有人的视线“唰”地一下全集中到这个年轻过分的总工程师身上。
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
林卫国是搞导弹、搞计算机的,那是国之重器。
可这医药方面,他一个外行能懂什么?
这可不是一个行当。
林卫国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没看任何人,
转身就在旁边的小黑板上画下一个简单的细胞结构图。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问题,
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我们‘不够好’,‘不够多’。”
林卫国的声音有种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的劲头。
“抗生素的生产,关键就两点:一是菌种,二是工艺。”
“我们的菌种是苏联给的,用了这么多年早就退化,产量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