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靠种田养活三军 > 第142章 正文完 曾经的渔湖草台班子变成了京城(第2页)

第142章 正文完 曾经的渔湖草台班子变成了京城(第2页)

“嗯。”

——

腊八过後,很快便到了年关。

过完年,朝中为数不多的官员开始紧锣密鼓的组织起恩科考试来。

科举分为春闱和秋闱,也称乡试和会试。

学子寒窗苦读,在县里考中秀才後,便可以到府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若是考中举人,便有了做官的资格。

但举人做官,多只能做些地方上的微末小官,且还得等朝廷官位空缺才能顶上。

要想官路亨通,需得在次年三月份抵达京都参加会试,考取贡士或进士後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曲花间去年年底才登基,若是要开完整的恩科,需得今年八月举行乡试,明年举行会试。

可朝中官员短缺,徐广义把持朝政後又多年未曾开设科举,有功名等官的士子也不多,实在等不了一年这麽久。

于是他与朝臣商量过後,将这一次恩科的考试时间调整一番,都放在了上半年。

初春天气寒冷,考生要在号舍里待上好几天,有不能带有夹层的衣物棉被,怕是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是以第一场考试还是放在三月份,与以往的春闱时间相近。

三月初县里院试,三月底府城乡试,乡试放榜之後,便由各地官员组织新科举子立刻上京,修整一番後于六月份参加会试。

如此一来,基本上能在半年内补充一批新进官员。

除了调整考试时间,曲花间还力排衆议将算学一门加入了考试之中。

如今渔湖学院的分院开遍北方几州,这些学子倒是不惧算学考试,可这对其他地区只学习经义策论的读书人们太不公平。

是以算学的评分比例占比很低。

此举也并非为了一举将科举制度改革,意在让天下学子看清风向。

读书人最会揣测上意,只要机敏些的,知道加设了一门考试,便是这一次没有考上,回去後也会钻营这门学科。

三月,院试开考,沉寂多年的读书人们终于等到朝廷重开科举。

虽是时间仓促了些,可参加考试的人还是不少。

尤其是北方设有学院的几州,考生人满为患,当地官员临时新增的号舍差点都不够用。

渔湖县。

县令陈成开着报名人数头疼不已,还是将学子分为两批才堪堪考完。

三月底,刚考中秀才的读书人们涌入府城,参加乡试。

各地知府们发现,考中秀才的人员名单里,新学学子竟占一半之数。

乡试放榜後,比例仍旧不减。

一时间各地掀起了送家中学子去新学读书的浪潮。

一封封奏折如雪花般飘向京都,被内阁辅臣汇总後放至御案。

地方官员们纷纷上奏,没有新学的州府请求在当地开办学院,有学院的州府则表示百姓联名请求将学院入学年龄限制放宽,让其他年纪大一些的学子也能入学。

还有人提出,若是担忧学子太多不堪重负,不如择优录取。

曲花间也没想到新学能有这番造化,他当初开办学院虽是为自己培养人才,也有给平头百姓扫盲的意思。

若是应了地方官员择优录取的建议,则违背了初衷。

平民百姓资源有限,在家中根本没有接触书本的机会,若是择优录取,岂不是把普通百姓全部刷下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