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一静。
这时,一直安静观察的苏沐阳缓步上前,在田边一丛不起眼的萎蔫杂草旁蹲下,小心拔起一株,其根部带着细小的块茎。
他起身,声音清朗地补充道:“晚舟兄判断精准。此外,学生观此田中,‘枯水蓼’生长不良,几近绝迹。此草性喜湿润沃土,其根系能疏松深层土壤,有助于缓解板结。它在此处难以存活,正是土质板结硬化丶水气不通的佐证。若在改良时,能适当移栽或补种此类草药,不仅可辅助改善土质,成熟後亦可入药,一举两得。”
禾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看向苏沐阳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思。
谢晚舟向苏沐阳投去感激的一瞥。
随即接着阐述自己的对策:“苏兄所言,正是生物改良之妙法。学生以为,综合来看,当先深耕破开板结,借冬日曝晒灭杀虫卵。开春引活水浸泡三日,水退後施石灰,继而用完全腐熟之堆肥。来年不宜种粟,当种薯类等深根作物,若能同时间作苏兄所言‘泽泻’之类,则更佳,既可破土养地,産量亦更稳妥。”
一直闭目养神的一位老讲师骤然睁眼。
她目光在谢晚舟和苏沐阳之间逡巡:“你二人,一个由作物表象溯其根源,一个借草木生态佐证田理,相辅相成,好!”
另一位老讲师问:“你如何断定板结与蝼蛄之害?”
“稻根啮痕乃蝼蛄啃食特征。土块坚实,握之成团不易散,指压有抵抗,是为板结。”谢晚舟从容应答,引述旧册观点,并结合实地观察,“此况于学生曾居之边陲之地常见,故略有心得。”
禾先生与几位讲师交换眼神,眼中赞赏不加掩饰。
她缓缓抚掌,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观察入微,对策周全,既溯其源,亦治其本。更难得的是,你能融汇边陲见闻,不拘古法,因地制宜,此正是《神农地典》‘师法自然’之精义!谢晚舟,老身寻觅多年,今日方觉《地典》後继有人。你可愿入我门下,承我衣钵?”
满堂哗然!
《神农地典》乃农部至高经典,非核心不传。
禾先生多年来未曾轻易许人,如今竟要亲授于此初露头角的男学子!
谢晚舟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激荡,躬身长揖:“学生谢晚舟,谢先生厚爱!定勤学不辍,不负先生期许!”
就在此时,堂外执事高声通报:“地脉科陈长老到访!”
衆人循声望去,只见朱漆大门处,陈谷雨一袭青缎长老常服临风而立。
她目光淡然扫过,先与禾先生见礼:“禾先生。地脉科近日观测,院西山麓地气微有异动,恐影响周边田亩。听闻农部今日正于此地测考土性,特来印证,冒昧之处,还望海涵。”
“陈长老来得正是时候!”禾先生笑容亲切,“恰有一块‘病田’,刚被诊断出根源。”
陈谷雨这才将目光转向田中的谢晚舟,四目相接,她几不可察地微一颔首,袖中指尖却悄然蜷紧。
谢晚舟立即垂眸行礼,耳根泛起的薄红却泄露了心绪。
林婉如此时忽然开口,语气已无先前锋芒,更似请教:“陈长老,地脉之术玄妙,能感知山川之气。不知于我等眼前这具体田亩,地脉感知能否验证谢公子方才所言板结丶虫害之判断?”
此问一出,所有目光再次聚焦。
陈谷雨缓步下田,并未动用任何法器,只将掌心虚按于谢晚舟方才查验之处,闭目凝神片刻。旋即睁眼,清越声音响彻百谷堂:“地气在此处确有滞涩,如经络不通,印证土壤板结无疑。另有一丝微弱浊气盘踞根系深处,与虫害遗留之气相符。谢学子判断,分毫不差。”
她环视衆人,最终看向禾先生:“地脉可察土地之‘病根’,而农学乃‘治病’良方。二者相合,方能沃土丰年。”
禾先生抚掌大笑:“妙极!陈长老一言中的。”
暮色四合。
谢晚舟与苏沐阳返回居所,却在溪边柳下再见林婉如。
她此次独自一人,神色复杂,递过一卷帛书:“谢师弟,苏师弟。这是家祖整理的《辨土精要》与《百草初辨》,或有助益。今日,是我狭隘了。”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世家女的傲然与坦诚:“谢家学问,名不虚传。苏公子医术,亦令人印象深刻。”
不待二人回应,她已转身离去,绛紫衣袂拂过柳梢,声音随风传来:“青梧院内,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苏沐阳轻笑:“这位林师姐,倒是个妙人。”
谢晚舟握紧手中帛书,望向远方。
地脉科的灯火在渐深的暮色中依次亮起,如同指引的星辰。
他想起司农寺两年禁锢,想起边陲风沙,想起父亲交付旧册时的殷切目光,更想起那道永远清冷坚定的青衫身影。
前路依旧遍布荆棘——
但此刻,他终于在这片属于女子的天地间,凭自身的“根本”,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夜风拂过怀中旧册,书页轻响。
那页娟秀的墨迹,仿佛与远方山腹中的地脉韵律,悄然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