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过后,昆明的早春悄然而至。老宅院里的香樟树梢萌出新绿,几株迫不及待的山茶已经绽出饱满的花苞。沈砚舟的身体在家人悉心照料下日渐硬朗,连医生都称赞他恢复得出奇地好。
“是孩子们给了我最好的良药。”每次复诊,他都这样对医生说。
立春那天清晨,沈砚舟带着三个孙辈在院子里进行一项特别的仪式——寻找春天的第一个讯号。
“爷爷,春天在哪里呀?”思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在草丛中仔细搜寻。
沈砚舟不急不缓地引导:“用心看,用心听。春天总是悄悄地来,给细心的人惊喜。”
最先现春讯的是思泉。他在院角的石缝里找到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浅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晨露。
“爷爷,你看!”思泉小心翼翼地指着那株小苗,“它在晒太阳。”
沈砚舟蹲下身,和孙子一起观察:“这是酢浆草,它是春天的信使。”
星澜不甘示弱,在香樟树的枝桠间现了新筑的鸟巢:“有两只小鸟在搭房子!”
最让沈砚舟欣慰的是,连平时最好动的思源也安静下来,侧耳倾听:“爷爷,我听见融化的声音!”
“那是冰雪消融,泉水开始歌唱。”沈砚舟微笑着解释。
这个寻找春讯的早晨,成了孩子们难忘的自然课。他们学会了用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体会。
受此启,沈砚舟开始每天带着孩子们记录“春日记”。他们用文字、图画甚至标本,记录院子里每一天的变化。
星澜的文笔越来越细腻:“今天现蚂蚁开始忙碌,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像是在举行春天的仪式。”
思源的画作充满童趣,他画了一棵“会跳舞的树”,枝条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思泉则精心制作标本,把每天新现的花草小心地压平收藏。
这些记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更让他们懂得了生命的节奏与循环。
二月下旬,沈砚舟提议全家去郊外的湿地公园观鸟。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很惊讶,毕竟他大病初愈,外出需要格外小心。
“爸,要不我们再等等?”沈玥有些担心。
但沈砚舟很坚持:“候鸟不等人。有些鸟只会在这里停留几天,错过就要等明年了。”
最终,在家人的周密安排下,观鸟之行成行了。
湿地公园里,春风拂面,水波荡漾。沈砚舟坐在轮椅上,由陆远航推着,三个孩子像快乐的小鸟围绕在他身边。
“看,那是白鹭。”沈砚舟指着水边一群优雅的白鸟,“它们从南方飞来,在这里稍作休息,还要继续往北。”
星澜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好大,飞起来一定很轻松。”
“是啊,”沈砚舟点头,“但它们也要经历长途跋涉,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句话让孩子们若有所思。
在观鸟亭里,他们遇见了一群摄影爱好者。其中一位老人认出了沈砚舟。
“沈老,您也来观鸟?”老人热情地打招呼。
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人是知名的鸟类专家,退休后一直在做候鸟保护工作。
“候鸟的迁徙路线是祖先传下来的,”专家对孩子们说,“它们靠着本能,世世代代沿着同一条路线飞行。”
思泉突然问:“如果路线被破坏了怎么办?”
专家叹了口气:“那它们就会迷失方向,甚至无法完成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