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轻纱窗帘,在林溪的眼睑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她缓缓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伸手触碰身旁——沈砚舟已经起床,但枕头上还留着他的余温。这种日常的平静,在经过漫长的不安后,显得格外珍贵。
楼下传来星宇清脆的笑声和小沈玥咿呀的回应。林溪披上晨袍,循声来到厨房,看见沈砚舟正一边抱着女儿,一边指导儿子往煎蛋上撒芝士碎。
“妈妈看!”星宇骄傲地展示他的“杰作”,“我和爸爸做的早餐!”小沈玥伸出手臂要妈妈抱,嘴里嘟囔着“麻麻”的音节。林溪接过女儿,心中涌动着暖流。这种普通的家庭场景,曾经是那么遥不可及。
早餐桌上,沈砚舟提起今天的安排:“产业园有个重要会议,关于量子计算项目的国际合作。你能参加吗?”林溪点头:“当然。不过下午我要去接星宇,今天是家长参观日。”沈砚舟微笑:“我已经调整了日程,我们可以一起去。”
这种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新模式,让他们都感到焕然一新。危机过后,两人都重新审视了生活的优先级。
送走丈夫后,林溪在家中的书房远程处理工作。新安装的安全系统既保障了安全,又不影响使用便利。通过加密视频,她与研究所团队开了个简短会议。
“量子模拟数据比预期还要好,”助理小李报告,“特别是热稳定性方面。”林溪仔细查看数据:“有没有异常波动?”“完全正常,”小李肯定地说,“所有数据都经过三重验证。”
这种确定性让人安心。过去那些被篡改数据的日子,仿佛已经十分遥远。
中午,林溪提前到幼儿园。其他家长还没到,她有机会与老师单独交流。“星宇最近开朗了很多,”老师笑着说,“他经常说爸爸妈妈一起接他放学。”这句话让林溪既欣慰又心酸。原来孩子如此在意这些平凡的细节。
家长参观日上,星宇骄傲地拉着父母参观教室,展示他的画作和手工。当看到儿子画的一家人手牵手的图画时,林溪的眼眶微微湿润。
“这是爸爸妈妈,这是妹妹,这是我,”星宇认真地解释,“我们在看彩虹。”沈砚舟蹲下身:“画得真棒。这个周末我们再去看彩虹好不好?”星宇兴奋地点头,小沈玥也咿呀着仿佛在表示赞同。
回家的路上,林溪握着丈夫的手:“谢谢你也调整日程过来。”沈砚舟微笑:“我应该谢谢你提醒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傍晚,陈院士来访,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基于林溪团队提供的技术,安全部门成功预防了三起潜在的网络攻击。“最好的防御是让攻击变得无用武之地,”陈院士称赞道,“你们的研究正在实现这个目标。”
晚餐时,他们讨论了技术推广的计划。令人惊喜的是,星宇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内容,却认真听着,偶尔提出天真却切中要害的问题。“为什么坏人都要用电脑做坏事?”孩子突然问,“电脑不是用来做好事的吗?”三个大人相视而笑,被这单纯的智慧打动。
“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能看到本质。”陈院士感慨道。
送走老师后,林溪和沈砚舟在花园散步。初夏的夜晚温暖宜人,星空格外清晰。“还记得那段日子吗?”林溪轻声问,“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安防系统,生怕有什么疏忽。”沈砚舟握住她的手:“记得。但现在不同了,我们有更多时间看星星了。”
他们相视而笑,那种默契不需要言语表达。
第二天,产业园的会议顺利进行。多国代表对合作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签署了联合研协议。会议间隙,林溪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安保人员都discreety退到外围,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跟随。“威胁级别降低了,”周毅解释,“但应急预案依然在岗。”
这种“松弛有度”的安全措施,象征着生活正在回归正轨。
下午,林溪受邀在云川大学演讲。面对满堂年轻学子,她不仅分享了科研经验,更强调了科学伦理和责任。“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她告诉学生们,“你们将来都是科技的掌舵人,请记住始终指向光明的方向。”
演讲结束后,一个学生提问:“林教授,您如何平衡科研与家庭?特别是作为女性科学家?”林溪微笑:“不是平衡,是融合。我的家庭给了我科研的动力,我的科研也是为了更好的世界,这其中就包括我的家人。”
回答赢得热烈掌声。许多女学生眼中闪着憧憬的光。
回家的路上,林溪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困惑与追求。如今,她终于能够给出那个年轻自己渴望的答案。
周末,他们实现了对星宇的承诺,全家去郊外看彩虹。雨后的山谷清新如洗,一道完整的彩虹横跨天际。星宇兴奋地指着彩虹:“看!和我的画一样!”小沈玥在父亲怀中咿呀学语,伸出小手仿佛想触摸那绚丽的色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溪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沈砚舟抱着女儿,星宇拉着父亲衣角,全家笼罩在彩虹的光芒中。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放在她的办公桌上,提醒自己一切努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