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1937年日记 > 第6章 血火里的成长(第2页)

第6章 血火里的成长(第2页)

“石雷?”狗剩好奇地问。

“就是把石头凿个坑,里面放几块碎玻璃,用树叶盖住,”张大爷笑了,“鬼子踩上去,脚底板就得开花,比炸弹还疼!”

(三)

夜色像块黑布,把山林裹得严严实实。老郑带着两个小伙,从溶洞最隐秘的暗道出了洞——那是个仅容一人爬行的石缝,出口藏在山涧的瀑布后面,平时谁也想不到。

他们光着脚,踩着湿滑的石头往鬼子的炮位摸。老郑手里攥着个油布包,里面是英子熬的桐油,沾了就烧,还灭不掉。快到东山坡时,他示意小伙们停下,自己趴在草丛里观察——鬼子的炮位旁搭了个帐篷,两个哨兵抱着枪打盹,炮身上盖着防雨布,旁边堆着几箱炮弹。

“等我信号。”老郑低声说,像只狸猫似的摸过去。他绕到帐篷后面,用匕割开防雨布,把桐油倒在炮身上,又往帐篷门口扔了块石头。

“谁?”哨兵惊醒,举着枪往这边走。

老郑趁机点燃火把,往炮身上一扔,“腾”地一声,火焰顺着桐油窜起来,瞬间把两门山炮裹在里面。帐篷也被引燃了,里面的炮弹“砰砰”地炸响,虽然威力不大,却把剩下的鬼子兵吓得魂飞魄散。

“撤!”老郑带着小伙们往回跑,身后传来松井气急败坏的吼声,还有机枪“哒哒”的扫射声,子弹在身边的石头上溅起火星。

同一时间,英子带着王婶和两个妇女,在河边挖了淤泥,往鬼子白天用过的探雷器上抹——那些探雷器被鬼子随意扔在山坡上,她们趁着夜色,摸到近前,把淤泥厚厚地涂在探头上,又用树叶盖好,看起来跟没动过一样。

“这法子能行吗?”王婶有点担心,手上的淤泥腥得刺鼻。

“肯定行。”英子拍了拍手,“张大爷说,探雷器是靠金属感应的,淤泥里有土,能挡住感应。明天他们用,准失灵。”

孩子们的行动也很顺利。狗剩带着三个小伙伴,在鬼子运粮的必经之路——一道狭窄的山梁上,挖了十几个坑,每个坑里放一块带尖的石头,上面铺着青草和浮土。最险的地方,他们还推了几块大石头,用藤蔓拴着,只要鬼子的粮车经过,就砍断藤蔓。

第二天一早,鬼子的粮队果然来了。三辆马车,由六个鬼子兵护送,慢悠悠地往炮位方向走。走到山梁时,头辆马车的轮子突然陷进坑里,“咔嚓”一声断了,车上的粮袋滚了一地。

“八嘎!”车夫骂着,刚要下车,脚下一滑,踩进了石坑里,疼得“嗷嗷”叫,脚底板被尖石划开个大口子,血顺着草鞋往下淌。

后面的马车想绕过去,狗剩在山上看得真切,一刀砍断藤蔓,几块大石头“轰隆隆”地滚下来,正好砸在第二辆马车上,把车辕砸断了。

护送的鬼子兵慌了神,举着枪往山上乱打,却连个人影都没看见。等他们好不容易把粮车弄出来,已经耽误了两个时辰,松井的部队早饭都没吃上。

(四)

接连三天,鬼子被折腾得够呛。炮被烧了一门,探雷器失灵,粮车总出意外,连喝水的河边都被英子她们扔了些毒草——不会死人,却能让人拉肚子。

松井的部队里,有一半士兵拉得站都站不稳,剩下的也累得眼冒金星。这天中午,他正坐在帐篷里脾气,一个军曹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少佐,二龙山的游击队打过来了!有一百多人,带着机枪!”

松井猛地站起来,跑到山坡上一看,果然看见二龙山方向尘土飞扬,隐约有红旗在动,还传来“砰砰”的枪声。“撤!”他当机立断,“游击队人多,咱们腹背受敌,先回镇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实,那不是游击队主力,是赵队长带着二十多个人,故意扬起尘土,放枪制造动静,配合村里的袭扰。他们算准了松井已经被拖垮,一吓就会跑。

看着鬼子的队伍狼狈地往镇上撤,溶洞里的人们终于松了口气。李明远带着人从暗道出来,看着被炸得乱七八糟的山梁,还有田埂上被填的石头,眼里像着了火。

“他们毁了咱们三亩麦苗。”英子蹲在地里,看着被连根拔起的幼苗,眼泪掉在土里,“这可是咱们春天最用心种的地。”

老郑捡起根被踩断的麦穗,穗子还没灌浆,却已经有了饱满的形状:“没事,咱们再种。晚是晚了点,种点荞麦,能收一季。”

张大爷拄着拐杖,看着远处鬼子撤退的方向,叹了口气:“这只是暂时的。松井回去,肯定会学乖,下次来,说不定带更厉害的武器,用更毒的招。”他转向李明远,“咱们得记着这次的教训——他们有规范化的战术,咱们就得有更灵活的土办法;他们有新武器,咱们就得琢磨怎么破。”

李明远点点头,捡起块被炮弹炸碎的铁片,在手里掂了掂:“下次,咱们的土地雷要用瓷管做,让他们的探雷器测不出来;土炮要做得更准,能打他们的马;还得挖更多的暗道,让他们摸不清咱们在哪。”

栓柱被两个小伙扶着,腿上的伤口还在渗血,却笑着说:“我还能打!等我伤好了,就去学做土地雷,比这次的更厉害!”

孩子们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去学放哨,看得更远!”“我们去挖更多的陷阱,让鬼子天天掉沟里!”

夕阳把山林染成了金红色,炸塌的溶洞入口在余晖里像道伤疤,却挡不住从暗道里钻出来的人们。他们脸上带着伤,眼里却有光,手里攥着的不是钢枪大炮,是磨尖的石刀、没炸响的土炸弹,还有刚从土里捡起来的麦种。

英子把麦种揣进怀里,像揣着团火。她知道,这一仗赢了,却付出了代价——被毁的麦田,受伤的同伴,还有那些永远留在土地里的鲜血。但他们也学会了很多:学会了用淤泥对付探雷器,用桐油烧大炮,用石头代替炸药;学会了在炮击时躲进更深的洞,在撤退时保护粮食和药品;学会了在绝望里找希望,在血火里一点点长大。

“回家吧。”李明远拉起英子的手,她的手心全是茧子,却很有力。

“回家。”英子点点头,跟着他往村里走。身后,老郑他们已经开始清理被填的田埂,张大爷在教孩子们辨认哪些草有毒,能用来对付鬼子。

风里飘着硝烟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很难闻,却让人踏实。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这片土地还在,只要他们还在,就总能想出办法,总能把种子种下去,总能在血和泪的教训里,长出更坚韧的希望。

而那些带着伤疤的成长,那些用土办法对抗洋武器的智慧,那些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骨气,正是这片土地上最锋利的武器——比任何炮弹都坚硬,比任何战术都持久。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