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1937年的今天是什么日子 > 第3章 磐石之基(第2页)

第3章 磐石之基(第2页)

“狗娘养的!”老郑气得直骂,“这是想斩草除根啊!”

“不能让他们得逞。”李明远眼神冷下来,“咱们得给他们演场戏。”

第二天,村里故意热闹起来。男人们在地里翻土,故意把田埂挖得歪歪扭扭;女人们在晒谷场缝补衣裳,用的却是最破的布料;孩子们在村口追逐打闹,手里拿着没装火药的土枪,喊着“打鬼子”。

果然,下午就有个货郎进村了,挑着担子,眼睛却不停地往屋里瞟。英子假装去买针线,故意大声说:“张大爷,您家的药快没了,明天我去镇上买,顺便给柱子扯块花布做新袄。”

货郎的耳朵动了动,又问:“你们村的壮丁呢?我看没几个年轻汉子啊。”

老郑扛着锄头走过,故意叹口气:“都去二龙山了,跟着游击队打仗,村里就剩我们这些老弱病残。”

货郎没多问,挑着担子走了。李明远看着他的背影,对老郑使了个眼色:“跟上他,看他往哪去。”

老郑跟到村外二里地,看见货郎钻进了片松林,里面等着两个鬼子兵。货郎把村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还画了张简易地图,上面标着“壮丁少”“武器缺”“粮仓在村东头”。

“很好。”鬼子兵拍了拍货郎的肩膀,递给他几块大洋,“明天带我们去村东头,找到粮仓有重赏。”

老郑悄悄退回来,把听到的全告诉了李明远。“狗汉奸!”李明远一拳砸在树上,“明天就让他们知道,啥叫自投罗网。”

(四)

第二天一早,货郎果然带着五个鬼子兵来了,直奔村东头的“粮仓”——那是李明远故意设的幌子,里面只堆了些麦秸,底下埋着两箱土炸药。

“就在里面!”货郎指着仓库的门,脸上堆着笑。

鬼子兵刚要推门,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是老郑他们推倒了仓库旁的土墙,把退路堵死了。紧接着,屋顶的茅草被掀开,李明远举着机枪,英子和几个年轻小伙举着步枪,对准了他们。

“放下枪!”李明远喊。

货郎吓得瘫在地上,鬼子兵却举起步枪要反抗。“打!”李明远扣动扳机,机枪“哒哒”作响,子弹打在鬼子脚边的地上,溅起尘土。两个鬼子兵被吓得扔掉了枪,剩下的三个还想负隅顽抗,却被英子一枪一个打倒在地——她的枪法经过赵队长指点,早已百百中。

“饶命!饶命啊!”货郎磕头如捣蒜。

李明远没理他,走到被打倒的鬼子兵身边,踢开他们的步枪:“把尸体拖进溶洞,扔到最深处的石缝里。”他看向货郎,眼神像冰,“你想怎么死?”

货郎吓得尿了裤子:“我……我能帮你们!我知道鬼子的粮仓在哪!在镇上的关帝庙,对视一眼,张大爷说:“留着他还有用。”

当天夜里,李明远带着老郑、英子和三个小伙,跟着货郎去了镇上。关帝庙果然有鬼子看守,门口两个哨兵,院里还架着机枪。货郎按照约定,去叫门,说“有重要情报”。

哨兵刚打开门,李明远就扑了上去,捂住他的嘴,匕一刀封喉。另一个哨兵被老郑一锄头砸倒在地。众人摸进院里,英子用土炸弹炸掉了机枪,李明远和小伙们冲进粮仓,把煤油倒在粮食上,一把火点燃。

火光冲天时,他们已经撤出了镇子。货郎想跑,被老郑一锄头打死在路边。“这种东西,留着是祸害。”老郑擦了擦锄头,上面的血滴在地上,很快被风吹干。

回到村里,天已经亮了。溶洞里,张大爷正指挥着把新运进来的药品分类存放,看见他们回来,笑了:“关帝庙的火,在这儿都能看见。”

李明远走到石台边,看着下面忙碌的人们,心里忽然踏实了。溶洞里的粮仓堆得满满当当,药库的架子上摆着整齐的药瓶,地道口的伪装天衣无缝,连孩子们都知道在哪个石头后面放哨。

“这后方,算是成了。”英子递给他块麦饼,是用新磨的面粉做的,还热乎着。

李明远咬了口,麦香混着硝烟味,竟有种说不出的踏实。他看着洞口透进来的光,照亮了石壁上的凿痕——那是无数双手,用钢钎和汗水刻下的印记,比任何堡垒都坚固。

“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根。”他说,“鬼子再来,咱们就从这里出去,打跑他们;打累了,就回来歇脚,喝口山泉,吃口麦饼,再出去跟他们斗。”

老郑扛着根新凿的石柱走过,听见这话,大声说:“对!跟他们耗到底!耗到他们滚出咱们的土地!”

溶洞里的回声久久不散,像无数人在应和。石台上的机枪闪着冷光,粮仓里的麦种沉睡着,地道里的风带着泥土的腥气——这就是他们的后方,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磐石,任凭鬼子的炮火再猛,也休想撼动分毫。

而那些藏在石缝里的麦种,那些架在石台上的机枪,那些穿梭在地道里的身影,都在诉说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根还在,就永远有站起来的力气。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