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193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第14章 雪融土松营寨扎根(第1页)

第14章 雪融土松营寨扎根(第1页)

第十四章雪融土松,营寨扎根

(一)

冰雪消融的度比想象中快。崖顶的积雪顺着沟壑淌成细流,在山坳里积出一汪碧绿的水潭,倒映着渐次抽出新芽的松柏。李明远踩着泥泞的山路往山洞走,军靴陷在半化的雪泥里,每一步都要费足力气——裤脚早已被泥点溅得斑斑点点,沾着的草屑随着脚步簌簌往下掉。

“连长,这边!”老郑的大嗓门从前方的灌木丛里钻出来。他手里举着把柴刀,正费力地劈砍缠绕的藤蔓,露出后面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洞口被常年的枯枝败叶掩盖,若不是老郑追野兔时偶然被绊倒,谁也想不到这里藏着个山洞。

李明远弯腰钻进洞口,一股混杂着泥土和蝙蝠粪的潮湿气味扑面而来。老郑举着松明火把紧随其后,火光“噼啪”跳动,照亮了眼前的景象——这是个葫芦形的溶洞,入口狭窄,往里走却豁然开朗,足有半个篮球场大,顶部垂着长短不一的石钟乳,水珠顺着乳石尖端滴落,在地上砸出小小的水洼,出“嘀嗒”声。

“您看这石壁,”老郑用柴刀敲了敲洞壁,出“当当”的实心声响,“全是硬石,炮弹都炸不开!”他又指向溶洞深处,“我往里探了探,里面还有岔路,跟迷宫似的,最里面好像有亮光。”

李明远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脚下的泥土渐渐变得干燥,散落着许多蝙蝠骨和鸟粪。走了约莫百十米,眼前果然出现了三个岔洞,左边的洞口飘来隐约的水声,中间的洞口黑黢黢的深不见底,右边的洞口则透着微弱的光亮。

“先探左边的。”李明远示意老郑跟上。左边的岔洞比入口宽敞些,石壁上渗着细密的水珠,越往里走,水声越清晰。走到尽头,竟是一汪天然泉眼,泉水从石壁的缝隙里汩汩涌出,在地面汇集成小潭,潭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李明远掬起一捧水,凉意顺着指缝钻进去,带着股淡淡的甘甜。

“这水行!”他抹了把嘴,“烧开了能直接喝,比雪水干净。”

老郑蹲在潭边,用手量了量水深:“够咱全连喝俩月的,就算被围了也不怕断水。”

从左洞出来,两人又进了中间的岔洞。这里比主洞更宽敞,洞顶也更高,火光扫过之处,能看见石壁上天然形成的凹坑,像一个个天然的架子。“这儿能囤东西,”李明远指着那些凹坑,“把弹药分分类,用木板隔开,再垫上稻草防潮。”他又往深处走了走,现尽头还有个更小的耳洞,仅容一人蜷着身子通过,“这个留着当应急通道,用石头堵上,做个机关,万一阵地失守了能从这儿撤。”

最后去右边的岔洞时,刚走到洞口就觉得暖和了些——原来洞口正对着南面的山坳,阳光能斜斜地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片亮斑。这里空间不大,但地势平坦,石壁也更干燥,李明远踩了踩地面,泥土松软却不粘脚:“这儿当医疗室正好,光线好,还暖和。”

老郑挠了挠头:“还是连长想得细,我刚才就觉得这儿亮堂,没往这上面想。”

李明远笑了笑——他毕竟带着现代的生存知识,知道后勤基地得有水源、仓储、避险通道,还得考虑伤员的安置环境。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常识,在当下却能救命。

(二)

接下来的半个月,秋收连成了“工程连”。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扛着工具往山洞赶,脚步声踏碎了山坳里的晨雾。

最先动工的是主洞的入口。李明远让战士们砍来碗口粗的松树,截成两米长的木段,在入口处搭了个三角形的门框,再用藤蔓把砍下的带叶树枝缠在上面,远远望去,就像一丛茂密的灌木丛。老郑还在门框下埋了几棵带刺的野蔷薇,谁要是敢硬闯,先得挨一顿扎。

“这样就算鬼子搜山,不扒开蔷薇也现不了。”小周蹲在蔷薇丛旁,小心翼翼地给花浇了点水——这是他从老乡家讨来的花苗,说既能挡人,开花了还好看。

主洞里,战士们正忙着搭架子。从山里砍来的青竹削成竹片,在石壁上钉出一层层的隔板,再铺上晒干的茅草,就成了天然的货架。李明远带着两个人,把缴获的弹药箱一个个搬进来:手榴弹箱放在最外面的架子上,方便拿取;步枪子弹用油纸包好,分成三十一捆,整整齐齐码在中层;迫击炮炮弹最金贵,被放在最里面的凹坑里,周围塞满干草防震。

“每个架子都标上数,”李明远拿着炭笔在石壁上写,“手榴弹o箱,步枪子弹o捆,迫击炮炮弹o……每天清点一次,少了一颗都得找出来。”

小周在旁边记着账,笔尖在粗糙的纸页上划过,留下深深的痕迹:“连长,咱这弹药够打三回硬仗了!”

“得省着用,”李明远敲了敲他的账本,“每一颗子弹都要换个鬼子,不然就是浪费。”

左洞的泉眼周围也没闲着。英子带着两个女老乡(是之前从村里接来的,家里被鬼子烧了,无家可归)用石头垒了个小水池,把泉水引到池里,再用竹管分到中间的仓储洞和右边的医疗室。“这样取水不用总往泉眼跑,”英子擦着额头上的汗,指着竹管接口处,“我让老郑用松脂封了口,保证不漏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竹管是战士们用烧红的铁棍把竹子打通做的,一节节接起来,顺着洞壁蜿蜒,像条绿色的蛇。水流在管里“叮咚”作响,给安静的山洞添了点生气。

最费功夫的是中间仓储洞的防潮。战士们从山下背来干燥的草木灰,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再铺上木板,粮食袋就放在木板上。李明远还让大家把带来的石灰(从老乡家换来的,本是用来刷墙的)装在小布袋里,挂在粮食袋中间。

“这石灰能吸潮气,”他给战士们演示,“别用手摸,烧皮肤。”

老郑蹲在粮食堆旁,数着麻袋:“大米o袋,小米袋,土豆种oo斤……连长,咱这粮够吃仨月的,要是省着点,能撑到麦收。”

“不够,”李明远摇头,“得再想想办法。”他指着洞外的山坡,“把那片荒地开出来,种上土豆和南瓜,秋天就能收获,不用总麻烦老乡。”

(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