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东莞不夜城在哪里 > 第 4 章(第1页)

第 4 章(第1页)

第4章

注塑机报废的消息,像一滴冷水滴进滚油,在车间里炸开片刻後,迅速被流水线永恒的轰鸣吞没。机器被拖走了,留下地上几道模糊的油污印记,很快就有新的设备填补空缺。

工人们只是沉默地调整了一下工位,便又埋首于重复千万次的动作中。对于他们而言,机器的生老病死,如同车间窗外昼夜更替,寻常得不值得过多谈论。

汪无限被调去维护另一条生産线上的机械臂。这些最新型号的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故障率相对较低,但他的工作并未变得轻松。相反,他感觉自己更像一个消防员,不停穿梭于各个可能出现隐患的角落,用万用表测量,用听诊器探听,试图在灾难发生前捕捉到那微弱的异常信号。这种预防性的维护,耗神且无形,远不如解决一个具体故障来得有成就感。

他的奖金果然被扣掉了一部分。工资条下来那天,他看也没看,直接塞进了工装口袋。晚上,他依旧去那家大排档,点同样的干炒牛河和冰啤酒。只是这次,他吃完後没有立刻离开,又要了一瓶,独自坐在那里,看着街对面闪烁的霓虹招牌出神。

夜市的方向,灯火通明。

他想起那把塞到他手里的黑伞,想起雨夜里那双带着阴翳却依然清亮的眼睛。那小子,此刻大概正忙得脚不沾地,跟各色人等周旋吧。一种微妙的丶类似挂念的情绪,像细小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爬上他荒芜的心壁。

他仰头喝掉杯中残酒,结账,起身。脚步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转向了与夜市相反的方向,走向那栋黑洞洞的居民楼。

姜小早的日子,则在学业和打工的双重挤压下,变成了一场疲于奔命的马拉松。刘教授否定了他的夜市选题後,小组最终选择了一个关于“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机制与用户信息茧房效应”的课题。这个题目宏大,光文献综述就让人头大。姜小早被分配负责资料收集和一部分数据分析。他整日泡在图书馆和电脑前,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感觉自己的灵感和热情正在被一点点榨干。

晚上站在奶茶摊後,机械地重复着摇杯丶封口丶打包的动作时,他偶尔会生出一种恍惚感。

白天在课堂上讨论着抽象的“信息茧房”,晚上却真实地身处在这片人声鼎沸丶气味混杂的“茧房”之中。这里没有算法推荐,只有最直接的供需;这里没有虚拟互动,只有面对面的丶带着体温和汗水的交易。

哪一个,才是更真实的世界?

他开始更加留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仅是顾客,还有其他的摊主。卖烧烤的东北夫妇,总是大声吆喝,间隙里会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卖水果的阿婆,眼神精明,称重时手指悄悄压着秤杆;还有隔壁炒粉的年轻夫妻,丈夫颠锅的手臂肌肉虬结,妻子打包找零动作飞快,两人配合默契,很少交流,却有一种历经磨砺的坚韧。

他偷偷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瞬间。不再是为了作业,更像是一种本能。他需要这些粗糙的丶未经雕琢的真实,来对抗白天那种被理论包裹的虚无。

他和汪无限在夜市的碰面,变得规律起来。汪无限似乎固定了夜宵时间,总是在晚上九点半到十点之间出现,买一杯去冰丶加一点点糖的茉莉绿茶。两人之间的对话依旧简短,带着刺,却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默契。

“今天没把糖当成盐放?”汪无限接过杯子,例行公事般检查一下封口。

“怕你齁着。”姜小早眼皮都不擡,手里忙着擦台面。

“齁死也比渴死强。”

“那下次给你双倍糖?”

“……随便。”

几句毫无营养的斗嘴後,汪无限通常会站在摊子旁边,几口喝完,把空杯精准投进几步外的垃圾桶,然後离开。有时姜小早忙不过来,他会多站一会儿,也不帮忙,就那麽看着,偶尔在有人想插队时,用眼神或者一个不经意的站位,起到一点无形的震慑作用。

一次,姜小早正在封杯,封口机突然卡住了,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他用力拍了几下,机器纹丝不动。後面排队的人开始催促。他急得额头冒汗。

一只大手伸了过来,手指上还带着新鲜的黑色油渍。

“让开。”

汪无限不知何时走到了操作台内侧。他示意姜小早退後,自己俯身检查那台小小的封口机。他看得很快,手指在几个关键部位按了按,然後从自己工装裤口袋里摸出一把多功能折叠刀,弹出其中一个小工具,对着某个卡死的部位轻轻一别。

“咔哒”一声轻响。

汪无限直起身,按下啓动键。封口机恢复正常运转,发出熟悉的嗡鸣。

“好了。”他把工具收起来,语气平淡,仿佛只是掸了掸灰尘。

姜小早看着他那双沾着油污丶却异常稳定的手,一时不知该说什麽。後面排队的顾客松了口气,纷纷称赞:

“哇,师傅厉害啊!”

“修机器有一手!”

汪无限没理会那些称赞,只是看了姜小早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这种小问题都搞不定”。然後他拿起自己那杯已经做好的绿茶,像往常一样,走到旁边,几口喝完,扔掉杯子,转身融入夜色。

姜小早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这家夥,好像……也没那麽讨厌。甚至,有点可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