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破帷什么意思 > 第94章 铃藏墙中(第2页)

第94章 铃藏墙中(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封砖的前一日,沈砚之亲至皇史宬东墙。

工匠们早已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便将那块嵌着讲学铃的特制砖座砌入墙体,永绝后患。

气氛肃杀,连风都仿佛凝固了,只余檐角铁马在微风中出断续的叮当声,像倒计时的钟摆。

沈砚之身着绯色官袍,静立墙前,身形笔直如松。

他没有看那枚铃,也没有看那块砖,只是凝视着墙上那个预留的空洞,良久,只吐出两个字:“暂缓。”

所有人都愣住了。

接下来的三日,沈砚之每日都会来此,独自一人,面对着这面未完成的墙。

他时而伸手抚摸冰冷的青砖,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像在阅读一部无字之书;时而负手远眺,看云卷云舒,袍袖在风中轻摆;时而闭目静立,仿佛在与这面墙进行一场无人能懂的对话。

他一言不,却让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

心腹孙奉侍立在旁,终于忍不住低声问道:“大人,您是怀疑……其中有物?”

沈砚之的目光从天际收回,落在孙奉身上,却像穿透了他,望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若有铃,”他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如砂石摩擦,“拆,则我败。拆墙取铃,等于昭告天下,我沈砚之畏惧民声,畏惧一枚小小的铃铛。这会让我所有的布局,都沦为笑柄。”

孙奉心头一凛,冷汗悄然渗出。

“不拆,”沈砚之的语气愈幽深,像深井中的回音,“则铃在,声在将来。它会被埋在墙里,成为一个传说,一个象征。百年后,当这堵墙倒下,铃声会比现在更响亮。”

他忽然想起幼年时父亲被贬前夜,也曾问过他:“若举世皆哑,一人声,是勇是愚?”

当时他答:“愚。”

如今他站在墙前,终于明白——那声音从未消失,只是埋进了土里。

良久,沈砚之终于转身,不再看那面墙。

他提起笔,在工部的文书上批复:“皇史宬东墙,立为‘静思壁’,永不重修。”

八个字,字字千钧,墨迹未干,已如铁铸。

他没有选择拆,也没有选择封,而是选择了第三条路——将这面墙,连同里面的铃,一同奉上神坛,变成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忌。

转身离去时,一阵风过,一片纸从他宽大的袖中悄然滑落,飘落在地。

孙奉眼疾手快,俯身拾起,只见是一页《起居注》的副册草稿,上面是沈砚之亲笔写下的一行字,笔锋锐利,力透纸背:“墙中有铃,铃中有问,问在人心,拆之不得。”

一夜之间,京城风向骤变。

“静思壁”三字如惊雷滚过朝野。

有人赞叹沈相高明,化危为机;有人私语,此乃心虚之举,不敢拆墙,反立碑镇魂。

茶楼酒肆间,新编的评书已悄然开讲:“皇墙藏铃记”。

破庙之内,烛火摇曳,灯花爆响。

韩霁将都中最新的消息一一回报。

当听到“静思壁”三字时,林昭然沉默了。

沈砚之,果然是她最可怕的对手。

他不与她争一时之胜负,而是直接改变了棋局的规则。

他将一颗即将引爆的炸雷,变成了一座人人瞻仰的丰碑。

看似是退让,实则是以退为进,将她的攻势消解于无形。

这不是胜利,而是一个僵局。

但林昭然知道,僵局,便是破局的开始。

“柳明漪何在?”她轻声唤道。

一道纤细的身影从暗处走出,衣袂无声。

“将‘静思壁’的图样,连同那块嵌铃的砖,绣在千名女童的书袋上。”林昭然递过一张草图,指尖轻点,“背面,绣上八个字:‘今日埋铃处,他年读书堂’。”

柳明漪接过图样,针线未动,心已明了。

这是在用最柔软的方式,传递最坚韧的信念。

墙可以被封,但绣在书袋上的图案,会随着那些女童的脚步,走遍京城的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

数日前,千名女童背着绣有“铃”形图案的书袋穿过街市,孩童们争相模仿,已有小儿在墙上涂鸦学写。

“还有,”林昭然转向守拙,“将‘讲学铃’的原模,封入一块新制的典砖之中,送往最边陲的凉州学署。告诉那里的学子,京师有一问,尚待回响。”

他们封了一面墙,她便将这问声传遍天下。

他们禁了一枚铃,她便让这铃声在千万学子的心中,各自响起。

“他们封了墙,”林昭然的声音在空旷的庙宇中回荡,伴着风穿梁柱的呜咽,“封不住问的回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