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辅府中。
沈砚之展开了那页被孙奉拾回的《起居注》副册。
灯光下,“墙中有铃,铃中有问,问在人心,拆之不得”这十六个字,仿佛活了过来,在他眼前跳动,像心跳,像钟摆。
这面“静思壁”,非但没有让他心安,反而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底,成了一块无法根除的心病。
他忽然开口,问向侍立一旁的孙奉:“若百年后,真有人掘开此墙,得了那枚铃……当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孙奉垂,声音压得极低:“大人,民间已有童谣了。”
“念。”
“铃在墙中藏,光在人心长。”
沈砚之的身体猛地一震,指节因用力而白,掌心传来纸页的刺痛。
他抚住额头,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像被岁月压垮的屋梁。
“是啊……光在人心长。”他喃喃自语,“若后人读史,问我等——沈砚之既知墙中有铃,为何不拆?我等,又该如何作答?”
这个问题,无人能答。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毁掉这页草稿,反而起身,从书架最深处取出一个紫檀木匣,将这页副册郑重地放入其中,上锁。
他亲笔在匣上题了五个字:“存问待后人。”
他将这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连同自己的困惑与挣扎,一同锁起,留给了时间。
晨曦微露,雾气尚未散尽。
林昭然立于破庙门前,清冷的空气让她纷乱的思绪变得格外清晰,鼻尖微酸,呼吸间凝成白雾。
不远处,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女童,正拿着一根炭条,在一面残破的墙壁上,一笔一画地摹写着什么。
她的手指被炭灰染得漆黑,动作却极为认真,指尖传来粗糙的摩擦感,像在触摸历史的纹理。
林昭然定睛看去,心头蓦地一颤。
那女童写的,是一个歪歪斜斜,却结构分明的“铃”字。
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站了许久,直到那女童心满意足地跑开,脚步轻快,像风。
那一刻,林昭然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布局、算计,都不及眼前这一幕来得真切、有力。
回到庙中,她从怀中取出最后一页《飞言录》的残页。
这是她亲手所书的原本,是这一切的开端。
她没有再保存,而是将它凑近灯火。
纸页在火焰中蜷曲、变黑,出细微的噼啪声,像一声叹息。
火光映在她眼中,跳跃如星。
最终化为一捧轻盈的灰烬。
她将灰烬倾倒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用指尖轻轻拨弄,灰末簌簌而落,如雪。
烟灰散尽,两个字在纸上显现——明堂。
火已入墙,问已生根。
她轻声道:“接下来……该我们走上明堂了。”
话音落下,庙外晨光正好,一只飞鸟掠过残垣,鸣声清越。
几乎是同一时刻,紫宸殿旁的宰执班房内,沈砚之正凝视着一张拓片。
那拓片上空无一物,正是拓自皇史宬东墙上那块“空砖”之处。
他盯着那片虚无,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里面沉睡的讲学铃,听见那未曾响起的铃声。
许久,他霍然起身,眼中翻涌着外人看不懂的波涛。
“备辇。”他沉声下令,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值房的空气都为之一滞。
孙奉心中一惊,连忙上前:“大人,要去何处?”
沈砚之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望向南方:
“国子监。本官要再去听一场补遗讲。”
孙奉愕然。
静水,已起千层浪。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