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破帷和巾帼歌曲有什么不同吗 > 第105章 盲女点灯(第2页)

第105章 盲女点灯(第2页)

他当机立断,将名单抄录一份,模仿辅府的行文口吻,伪装成一份“辅密令”,悄然泄露给了国子监中那些最为激进的寒门学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消息传开,寒门考生哗然。

他们十年寒窗,为的就是一个“公”字,如今这唯一的希望眼看就要被权贵践踏。

激愤之下,数百名学子自聚集于国子监外,席地而坐,高声抗议,声浪如潮,撞击着朱红宫墙。

雨点落在他们肩头,湿透了粗布衣衫,却浇不灭胸中烈火。

沈砚之闻讯,震怒异常。

他当即召来礼部尚书,厉声问责。

尚书吓得魂不附体,却呈上了一份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那份所谓的“密令”确系伪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时间,沈砚之陷入了沉默。

他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外面群情激奋的学子,听着他们齐声诵读《明堂策》的朗朗之声,忽然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跪在贡院门外,求一纸公平而不得。

良久,他忽然转身对堂下战战兢兢的官员们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愕然的话:“既然民愤已被激起,无法平息,不如……就真的设免审。”

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他提起朱笔,亲自批示:“凡能于国子监门前,当众一字不差背诵《明堂策》全篇者,可免笔试。”

此令一出,满朝哗然。

看似是顺应了世家的特权,实则却是一招釜底抽薪。

《明堂策》乃是本朝开国之策论,艰深晦涩,长达数万言,等闲大儒也未必能通篇记诵。

沈砚之此举,既给了世家一个无法完成的台阶下,又变相地将这部治国之本推向了所有考生面前,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民间研读策文之风。

资格试当日,国子监外依制设立了十座讲席。

阿阮在柳明漪的搀扶下,缓缓登台。

当柳明漪将那幅绣满奇异线路的“丝语卷”在讲案上徐徐展开时,台下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异之声——布面上凸起的纹路如星图般蔓延,指尖划过时出细微的摩擦声,宛如低语。

阿阮没有理会那些目光,她只是伸出修长的手指,轻轻搭在布卷的,仿佛一位琴师抚上了自己的琴。

她开口了,声音清越,如山间清泉,瞬间便让场间的嘈杂安静下来。

她讲的题目是《问学三境》。

“问学第一境,谓之听字。世人读书,眼观其形,口诵其声,此为表象。然智者闻声,可知其意,辨其真伪,此为听字。”

“问学第二境,谓之听心。字为心声,文章乃作者心迹之映照。读其文,当听其心跳,感其悲喜,与其神交于千载之上,此为听心。”

“问学第三境,谓之听天下无声处……”

台下的学子们,从最初的新奇,到渐渐被她话语中蕴含的独特哲理所吸引,进而深深动容。

一个不见天日的人,却将学问之道看得比任何人都通透。

就在众人沉浸其中时,一个尖锐的声音从考官席传来:“荒唐!盲者如何辨识经义?又如何监考他人抄录?此非儿戏乎?”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台上那道纤弱的身影上。

阿阮没有丝毫慌乱,她将手指从“丝语卷”上移开,微微侧头,面向问的礼部考官,平静地反问:“敢问大人,可曾闭目听风?风无形,声无相,大人却可知其来向,知其冷暖。学问之道,亦是如此。若为形所困,为相所迷,又何须眼见?”

一番话,掷地有声。全场寂然,再无一人质疑。

孙奉站在人群后方,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回到辅府,一五一十地向沈砚之禀报。

“阿阮不仅通过了讲评,而且评分高居榜。更有三州学政出身的考官,当场向柳姑娘请教‘丝语卷’的制作之法,言称此法可惠及天下所有因眼疾而失学的读书人。”

沈砚之翻阅着呈上来的评分记录,目光落在几位向来以保守着称的老儒给出的批语上,那八个字让他久久不语:“心光胜目明,大音终希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