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粮食?为何要凑粮食?”
“刚才里面不是说了吗,那马氏改嫁还拿了前夫家里所有银子。”
“哎呦,竟然连孩子都不管,还差点饿死。”
“可不是嘛,当初李家女娃子刚出生,爹没了,娘改嫁了,就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哥哥和一个老婆子照顾她,差点就夭折。”
“你咋知道嫩多?不会是瞎说的吧!”
“瞎说个屁,这当然是真真的事,当时我嫂子刚生娃,还给那娃子喂过一两回呢。我记得清清楚楚。”
“不信你去打听打听,他们兄妹和马氏那点事,我们村的有点年纪的人都知道。”
“可不是,那年因为马氏改嫁的事情,马氏族人还来过咱们村子呢,马老太当初也没说不让马氏改嫁,但是也要给她儿子守孝三年后在改嫁才行,三年后孩子想带走也行,想留下马老太也能养活。谁知道啧啧啧啧。”
“怎得了,你怎么还卖上关子了。”一旁听他们讨论的人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还能怎得,那小马氏死活不愿意,说什么这都是李家老太太不让她改嫁的推脱之言,后来也不知道马氏族人是怎么说的,那小马氏连刚出生的孩子都不管。愣是在丈夫七七都没过完就改嫁了。”
“我也知道一些,当初有风声传出说,就是因为小马氏着急改嫁这一事,马老太还让小马氏和李家的小兄妹签了断亲书呢。”
“什么!为了改嫁,连断亲书都签。”
另一人听到马氏这急急忙忙改嫁的事按耐不住,也将多年前的事说出来。
“当初宋家还没现在这些家业,我们家和宋家那是一条小巷子住的,马氏和宋家那个,成亲没多久就生个女儿的事,我们巷子的人都记得,当时还有不少人说马氏生的根本不是早产儿。”
“什么?若是真的那岂不是,你说会不会早就……”
“我们当时也有不少人这么说呢。”
麦家众人讨论的声音大,不少人也加入讨论说起自己所知道的。
有些人听到了马氏当初的行为,开始可怜李氏兄妹,认为李氏兄妹对这个生母冷漠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这个时代注重孝道,有人秉持着“父母不慈,子女才会不孝”的心理看待事情,对特殊情况的人虽宽厚以待,但不认可不孝行为;也有人秉持着“子不言父过,不管父母如何对待子女,子女都要孝顺父母。”的理论,不管是何原因不孝就是不孝的言论给人“定罪”。
所以若真让世人认为李家兄妹不孝生母,对李家的影响很大,暂时让八卦的人注意力转向当年改嫁的事情上也是缓兵之计。
衙门内,安县令道:
“这手绢如何解释?瘦子可是说他从马氏那里顺来的,你一个小丫鬟用的起这般好的手绢?”
“大人,娘子的一些衣裳和贴身用品都是奴婢绣的,奴婢是专门掌管针线的,所以有些时候剩下的边角布料奴婢会做成自己用的东西,娘子也是允许的。”
案子到了这里仿佛已经审出了真相,小丫鬟的言辞天衣无缝。
“李家小子,你可有话说。”
“大人,我妹妹若真是她口中贪图富贵之人,只要传个话,递个消息,便会主动上门去替嫁,何须他们费尽心思的绑人。”
“大人明察,她分明就是在撒谎!”
“大人,奴婢没有说谎,确实是他们李家口口声声嫌弃娘子说的人家不够富贵”
安县令冷哼道:“哼,本朝律例,诸略人,略买人为妻妾者徒三年,而户婚律,婚嫁妄冒者要杖六十。
本官劝你还是想清楚再说话。
即使你已经卖身为奴,也是要受罚的。”
小丫鬟听到这样重的刑罚,头冒冷汗低头道:“确实都是奴婢一人所为,奴婢所言句句属实,大人,此事真的和我家娘子无关啊!
确实是我找人绑架的李家姑娘,只是、只是因为他们每次见到娘子都没有什么好脸色,我才想,想教训一下李家姑娘。”
“呵,那好,你说,你是怎么找到的这几人,又是打算怎么让她替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