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十二年冬的京城,第一场雪落得细碎,像撒了把白霜在青石板上。兰馨医馆的朱漆大门前,挂着的两盏走马灯还没点亮,却已围满了穿着粗布棉袄的百姓。几个孩童扒着医馆的门槛,踮着脚往里面瞧,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片——那是前几日从街坊那借来的《民间急救手册》残页,上面画着夹板固定的图样,他们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总盼着能领一本完整的。
江兰站在医馆二楼的窗边,指尖还沾着刚写批注的墨痕,窗台上摊着一本摊开的战地医疗记录册,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紫草——那是去年在科布多救治冻伤士兵时,她亲手采的草药。前几日去通州巡查瑞祥号分铺,路过张家屯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让她勒住了马。只见农夫王老实(与江父同名,邻里称“通州王老实”)躺在田埂上,右腿以奇怪的角度扭曲着,他老婆抱着他的腿哭,旁边两个汉子正准备用麻绳绑住他的脚踝,要往反方向拽。
“住手!”江兰翻身下马冲过去,“这么拽会把骨头拽断,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她蹲下身,摸了摸王老实腿骨凸起的地方,心里有了数——是胫骨骨折。幸好附近有间柴房,她让村民找来两根手臂粗的桦木、几卷粗布和一壶烈酒,先用烈酒给王老实的腿消了毒,再轻轻将错位的骨头推回原位,接着把桦木裹上软布,分别夹在腿的两侧,用粗布缠了三道,每道都留了一指宽的空隙。“别让他乱动,找辆板车送医馆,三天后换药,半个月就能拄拐走了。”她叮嘱完,又留下一小瓶紫草膏,“要是肿得厉害,就涂这个,能止痛消肿。”
三日后,王老实的儿子特意来瑞祥号分铺道谢,说医馆的大夫夸“处理得比专业医工还妥帖”。这件事像块石头落在江兰心里——战场上的伤比百姓日常的伤重十倍,士兵们能靠夹板、紫草膏挺过来,寻常百姓遇到骨折、烫伤,却要被“拽腿复位”“涂酱油”的老法子坑害。她回到医馆的当晚,就把秋杏和兰馨医馆的坐馆医张大夫叫到了后院。
“咱们把战地的急救法子整理成手册,要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江兰把战地记录册推到两人面前,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案例:“去年科布多暴雪,士兵李三从马背上摔下来,左臂肱骨骨折,用桦木夹板固定二十天就愈合;伙房的刘五烫伤了手背,用冷水冲了半个时辰,涂了紫草膏,没留一点疤。这些法子,百姓们用得上。”
秋杏翻开记录册,指尖划过“冻伤处理”那一页,眼眶微微红:“当时有个小兵才十六岁,脚冻得黑,江姑娘您教我们用辣椒水熬的热汤泡脚,每天泡两次,泡了七天,他的脚就缓过来了。这个法子也该写进手册,北方冬天冷,百姓们容易冻伤。”
张大夫是太医院退下来的老医官,擅长外伤诊治,他摸着胡须补充:“还有扭伤!百姓们下地、挑担,很容易扭到腰、崴到脚。之前在军营,咱们用‘冷敷消肿、热敷化瘀’的法子,比老辈人用的‘贴膏药’快多了,这个也得加上。”
整理手册的日子里,兰馨医馆的后院成了临时书房,窗台上堆着成摞的粗纸,墙角的炭炉里烧着松木,暖融融的烟气裹着墨香。江兰亲自执笔,每写一条法子,都要先在自己身上比划——写“手臂骨折固定法”时,她找了根木棍当夹板,让秋杏帮她缠布,反复调整松紧度,直到觉得“既稳又不勒得慌”,才写下“缠布时以能伸入一指为宜”;写“烫伤处理”时,她特意烧了壶热水,滴了几滴在手腕上,感受着灼痛感,再用冷水冲,记录下“冷水冲至少半个时辰,直到不疼为止”。
小宝也来帮忙画插图。他如今在兰馨学院跟着先生学画,画工已十分周正。为了画好“夹板固定图”,他特意跑到医馆的诊室,蹲在旁边看张大夫给病人处理骨折,连桦木的纹理、粗布的褶皱都画得清清楚楚。有次画“烫伤冲水处理图”,他觉得水壶的位置不对,反复修改了五遍,直到江兰说“这样百姓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接水”,才满意地放下笔。
大嫂带着瑞祥号织坊的十几个姑娘负责装订。她们把印好的纸对折,用麻线在中间缝了三道,封面贴上染红的粗纸,上面的“兰馨医馆免费赠”七个字,是大嫂让织坊里识字的先生写的,字体方正,老远就能看清。姑娘们手快,一天能装订两千多册,堆在医馆的厢房里,像座小山。江老实每天都要去厢房看看,用手摸一摸装订好的手册,笑着对江兰说:“你小时候连穿针都费劲,如今却能做这么大的事。这手册要是能传到咱们老家,你娘肯定高兴——当年你二婶家的小子烫了手,就是用老法子涂了锅底灰,留了好大一块疤。”
手册放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兰馨医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通州的王老实拄着拐杖,让儿子推着板车来的,车上装着一篮刚蒸好的红薯和一袋小米:“江姑娘,俺这条腿能好,全靠你教的法子。俺跟村里的人说了,他们都让俺多领几本,往后谁家有急事,也能有个谱。”他儿子从板车上搬下一个布包,里面是二十双布鞋——那是村里的妇人连夜做的,鞋底纳了千层底,“俺们没啥好东西,这鞋给医馆的伙计们穿,走路结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大夫带着五个医工,在医馆门口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一边手册,一边现场演示。他找了根和人腿差不多粗的木棍当“断腿”,用夹板固定好,再让医工扮演病人,演示怎么扶着病人走;旁边的铜盆里盛着冷水,他拿起一块烧红的烙铁,往水里一放,“滋啦”一声冒起白烟:“要是烫着手,就像这样,赶紧放冷水里冲,别等起水泡!”
围观的百姓看得入了迷。有个卖菜的老汉挤到前面,指着手册上的“冻伤处理”问:“大夫,俺冬天挑菜去城里,耳朵总冻得流脓,用辣椒水熬汤泡管用不?”张大夫点点头,从药箱里拿出一小包干辣椒:“你回去把辣椒煮成汤,放温了再泡,每天泡一次,泡七天就好了。要是耳朵冻了,就用棉签蘸着汤擦,别用手抓。”老汉赶紧把辣椒包好,又领了三本手册,说要给儿子、闺女都送一本。
没过几日,手册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京城内外。西城的绸缎庄里,伙计陈二不小心把烙铁碰倒,烫在了小臂上,瞬间起了一串水泡。掌柜的想起领的手册,赶紧让伙计端来冷水,把陈二的手臂泡在里面,又从抽屉里翻出紫草膏涂上。原本疼得直冒冷汗的陈二,泡了半个时辰后,竟说“不那么疼了”。后来去兰馨医馆复查,张大夫说:“处理得及时,要是晚半个时辰,这水泡就得挑破,留疤是肯定的。”陈二逢人就说:“江姑娘的手册是活菩萨送的,俺这条胳膊就是靠它救的!”
城外的李家村,猎户李虎上山打野兔时,被树枝刮破了大腿,血流不止。他想起手册里的“止血法”,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布,用力压在伤口上,又撕下腰带缠紧,慢慢走下了山。医馆的医工给他换药时,说:“亏你用布压得紧,不然血就流干了。这法子比用草木灰止血干净多了,还不容易感染。”
连京营的士兵们也成了手册的“宣传员”。江石头在京营当校尉,每次休沐回家,都要背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十本手册。营里有个叫赵刚的士兵,老家在山西吕梁,他爹上山砍柴时摔断了胳膊,家里人用手册里的夹板固定法处理后,才找了辆马车送医。后来他爹特意写信来,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你带的手册比金子还贵重,大夫说要是没固定好,这胳膊就废了。你跟江姑娘说,俺们全家都记着她的好!”
江兰的声望,像春草一样,从朝堂蔓延到了市井的每个角落。有次她去瑞祥号崇文门分铺,路过一条小巷时,听见几个孩童坐在门槛上唱童谣:“江姑娘,心善良,写手册,救死伤;摔了腿,夹板绑,烫了手,冷水冲;冻了耳,辣椒汤,有难处,找江姑娘!”她停下脚步,看着孩子们手里拿着的手册,有的页面已经卷了边,却被摸得亮。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看到她,眼睛一亮,拉着身边的伙伴喊:“你们看,是江姑娘!就是她写的手册!”孩子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江姑娘,手册里的辣椒水真的能治冻伤吗?”“江姑娘,下次还会写新的法子吗?”
江兰蹲下身,摸了摸小姑娘的头,笑着说:“会的,下次咱们写溺水怎么救,还有误食毒物该咋办,这样你们遇到事,就更不怕了。”孩子们听得拍手叫好,巷子里的街坊听见动静,也围了过来,有的给她递热茶,有的拿刚烤好的栗子,说“江姑娘要是不嫌弃,就尝尝俺家的栗子”。
这事传到宫里,胤禛正在御书房看奏折,听苏培盛说完,忍不住把手里的朱笔往笔架上一放,笑道:“朕就知道这丫头能成大事!之前筹粮草、定互市,朕以为她最多在军政上有本事,没想到还能把医疗法子传到市井,让百姓都受益。”他当即下旨,让户部拨款五千两,把《民间急救手册》翻印十万册,到全国各州府的医馆;又让太医院挑选二十名擅长外伤的医官,配合兰馨医馆,去各地教百姓使用手册里的法子。
张廷玉和马齐在朝堂上说起这事,也连连称赞。有个姓刘的御史之前还担心“手册太简单,百姓用不好反出事”,直到江兰把厚厚的一本救治记录册呈到朝堂上——里面记着一个月内,京城内外有三百二十人用手册里的法子处理伤口,其中两百九十人康复,只有三十人因伤势过重需要进一步治疗。“刘大人,”江兰指着记录册上的名字,“通州的王老实、西城的陈二、城外的李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百姓们不傻,只要法子简单管用,他们就会学、会用。”刘御史看完记录册,红着脸说:“江姑娘考虑周全,是臣多虑了。”
马齐还提议,让兰馨学院开个“急救实操班”,每月开课两次,让百姓们亲手练习夹板固定、烫伤处理。胤禛准了,还让江兰负责统筹。江兰便让秋杏和张大夫轮流授课,每次上课,医馆的院子里都挤满了人,连几十里外的村民都赶着牛车来听课。有次张大夫教“腰部扭伤处理”,让一个村民扮演伤员,另一个村民练习热敷,那村民紧张得手都抖了,张大夫耐心地教他“用布包着热水袋,放在腰眼上,温度以不烫为宜”,练了三遍,那村民才学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江兰带着秋杏、大宝和几个医工,坐着马车去城郊的李家屯送手册。马车刚到村口,就看见村民们举着灯笼在等,为的是村老栓爷,手里捧着一块写着“仁心济世”的木牌。“江姑娘,您可来了!”老栓爷把木牌递过来,“这是俺们全村人凑钱做的,您的手册救了俺们村好几个人,这点心意您可不能不收!”
村里的妇人围着秋杏,七嘴八舌地问紫草膏的做法;汉子们则拉着大宝,打听瑞祥号有没有便宜的棉布,说“想给家里人做件新棉衣过年”;孩子们围着江兰,要她讲科布多的故事,江兰就给他们讲士兵们怎么用夹板固定骨折,怎么用冷水处理烫伤,孩子们听得眼睛亮,说“长大了也要像江姑娘一样,救好多好多人”。
江兰让医工们把手册分给每户村民,又现场演示了冻伤处理和扭伤热敷的法子。老栓爷的孙子冻红了耳朵,江兰用棉签蘸着熬好的辣椒水,轻轻给他擦耳朵,一边擦一边说:“每天擦两次,擦三天就不红了,以后冬天出门,记得戴个耳罩。”孩子的娘赶紧拿出针线,说要给孩子缝个耳罩,还要给村里的其他孩子也缝几个。
夕阳西下时,马车驶离李家屯,村民们还在村口挥手。江兰坐在马车上,手里捧着老栓爷送的木牌,指尖划过“仁心济世”四个字,心里满是暖意。车窗外的雪花又开始飘了,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像开了层白花。她想起穿越过来的那个冬天,自己裹着破棉袄,在瑞祥号的柴房里冻得直抖,连口热汤都喝不上;如今却能坐着马车,给百姓们送手册、教急救,还能让“有难处找江姑娘”的话传遍市井。
秋杏坐在旁边,翻着手里的手册,忽然说:“江先生,明年咱们可以把手册翻译成蒙古话、哈萨克话,给边疆的牧民。他们冬天放牧,容易冻伤、摔伤,肯定用得上。”江兰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新的记录册,上面写着“新增急救法子待整理”,里面列着溺水急救、误食毒物、动物咬伤等条目:“还要教百姓们怎么分辨常见的毒物,怎么制作简易的止血带,这样不管是内地还是边疆,大家遇到事都不用慌了。”
马车驶进京城时,街上的红灯笼已经亮了,映着雪光,格外好看。瑞祥号的伙计们正在门口贴春联,江老实站在旁边指挥,看到马车过来,赶紧迎上去:“兰丫头,可算回来了!你娘炖了羊肉汤,就等你回来喝呢!”江大宝跳下车,手里拿着几串糖葫芦,是村民们塞给他的,他分给大家,说“这糖葫芦甜,大家尝尝”。
江兰走进瑞祥号的院子,闻到了羊肉汤的香味,还听见了江王氏和大嫂的笑声。她知道,这《民间急救手册》只是个开始。往后,她还要把更多的新政成果转化为民生之利——让牧民们学会种玉米,让边疆的孩子能上学,让百姓们不仅能安稳生活,还能活得有尊严、有保障。而“有难处找江姑娘”这句话,会像一粒种子,在百姓心里生根芽,长成守护民生的大树,荫蔽着大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子民。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