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山雾气缭绕,林春织踩着湿滑的石阶缓步而行。
她手握竹杖,不时拨开挡路的枝叶,目光紧盯着脚下的泥土与树根间的缝隙。
昨日计划中的三处采集点,分别是南坡的菌类、西岭的野果和东侧溪流边的草药。
今日她要一一踏勘。
风声穿过密林,夹杂着鸟鸣虫响,春织走得小心翼翼。
她曾在镇上听人说过,这山里不仅有野兽,还有一些毒蛇藏匿在落叶之间。
可比起这些自然之险,她更在意的是如何找到一条稳定的生财之道——仅靠自家灶坊做些酱菜腌货,终究难以支撑整个林家,更别说应对林大山那等虎视眈眈之人。
第一站是南坡,果然如霍砚所言,几处腐木旁已长出成片的木耳和松茸。
春织蹲下身仔细观察,判断采摘时间是否合适,又用随身小刀轻轻割下一朵试试质地。
她心头一喜,这样的品质,在镇上干货铺子能卖个好价钱。
第二站是西岭。
满地落果与栗壳,说明这里野果丰富。
春织掏出纸笔记下位置,并估算大致产量。
若村民愿意组织人手定期采收,晾干后制成蜜饯或果干,既能保存久,又能提升附加值。
最后一站是东侧溪流附近。
车前草、夏枯草、野薄荷……春织惊喜地现几处药草生长密集。
她小心记录下种类与分布,并在脑海中盘算起后续处理方式——晒干打包,卖给城里药铺,或者熬制简易成药,给村里老人孩子调理身子。
日头偏西,春织背上的干粮已吃去半袋。
她坐在一块岩石上稍作休息,望着远方层峦叠嶂,心潮起伏。
这一趟进山,收获远预期。
她知道,自己找到了突破口。
翌日清晨,春织便召集了几户与她关系较近的乡邻。
李三姑带着两个儿媳妇最先到场,王婆子也拎着一篮子自家晒的梅干来凑热闹。
“我打算搞个‘山货共营’。”春织开门见山,“你们负责上山采货,我来加工、包装、联系销路。利润五五分,每一家都能拿到应得的那一份。”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低声议论:“真能赚钱?”
李三姑拍了拍膝盖:“我家几个小子闲着也是闲着,跟着丫头干准没错!”
有了她的带头,其他人也陆续点头答应。
春织趁热打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竹篓、陶罐和晒架,安排第一批采集任务。
短短几日,第一批干货就已打包完毕,准备送往镇上。
王婆子更是热心,主动介绍几家熟悉的干货商贩。
春织亲自带货上门,换回了第一批银钱。
眼看形势向好,林大山却坐不住了。
他原以为林家破败之后,自己便可顺理成章接管家产,谁知一个养女竟能翻云覆雨,不但稳住局面,还拉拢了一大批乡亲。
如今又搞什么“山货共营”,眼看着春织的声望一日高过一日,林大山心中怒火中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