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扛着行李深一脚浅一脚踩过乡村泥路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了几个早起的老人。
“闺女”阿婆拄着柴刀迎上来,“那屋我扫了三遍”
她指的木头房歪斜在山坡上,但门框上新贴的福字红得扎眼。
许夏推门时,房梁上扑簌簌落灰,惊飞了筑巢的燕子。
“灶台能用!”许夏踹了脚生锈的铁锅,“就是得先通烟囱。”
阿婆颤巍巍抱来一摞碗,粗陶碗沿带着裂纹:“上家留下的都拿碱水刷过了”
我打开掉漆的衣柜,霉味混着皂角香扑面而来。最底层压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九十年代的西装。
“老陈家”阿婆抹眼角,“儿子打工摔没了媳妇带着娃改嫁了”
正午太阳晒进窗棂,我们在院里支起折叠桌。许夏翻出酒精炉煮面,热气熏得她直咳嗽。
“比住酒店强!”她搅着锅里的方便面,“至少有烟火气。”
傍晚收工回来的孙钰看见我们,惊得差点摔了测绘仪:“您二位真住这儿?”
我们点头算是回答!
阿婆往他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城里娃娃受得住这苦不?”
夜幕降临时,山村静得只剩虫鸣。
天刚蒙蒙亮,我和许夏裹着棉被坐在炕头,看窗外孙钰正跟几个村干部蹲在地上画路线图。
“江老板!”孙钰举着沾满泥的图纸冲进来,“勘测队说最快下周动工!”
许夏顶着鸡窝头抢过图纸:“先修镇到村的二十公里!村里小路用碎石垫垫就行!”
孙钰的皮鞋糊满泥浆,西装下摆还挂着草屑:“可是碎石路雨天会垮”
“垮了再修!”我踹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等不及三年规划!药材下个月就要播种!”
阿婆端着热粥进来,看见摊在炕上的地图直抹泪:“修通路俺孙子就能回来过年了”
晨雾散尽时,全村剩下的十一户人都聚到打谷场。
许夏跳上石磨举喇叭:“乡亲们!今天学种止血藤!”
八十岁的王老汉颤巍巍举手:“闺女俺眼神不好能学不?”
“能!”许夏塞给他一把种子,“摸黑都能种!这玩意儿比萝卜好活!”
正午日头毒辣,孙钰戴着草帽跟勘测队吵得脸红脖子粗:“必须改道!不能挖老陈家的祖坟!”
我蹲在地里教孩子们辨药苗,有个鼻涕娃突然喊:“姨!这草咬人!”——他手心里躺着株张牙舞爪的捕蝇草。
傍晚收工时,全村人都成了泥猴。许夏的清点簿上画满红勾:“不错!今天骗咳,教会了二十人认药材!”
夜色中,木屋的灯光下,孙钰的皮鞋彻底开了胶。
天还没亮,王老汉就带着十几个村民正在开垦山地,oo块一天的工钱让这些平均年龄六十多的老人干劲十足。
“江老板!”许夏举着喇叭喊,“东边那片坡地石头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