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浮世流金什么意思 > 第191章 病中勘破生死关(第1页)

第191章 病中勘破生死关(第1页)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暮秋的雨,绵绵密密下了三日。庭院里那株百年海棠,叶片已凋零大半,剩下几片残叶在枝头瑟瑟颤抖,像极了老人枯槁的手,还在执着地抓着人世最后一点温暖。

沈府深处,沉香苑内,药香与檀香交织弥漫。

七十六岁的沈清澜躺在紫檀雕花榻上,身上盖着柔软的锦被。她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那双曾经明澈如秋水的眼睛,如今虽已浑浊,却依然保持着洞察世事的清明。

“老夫人,该用药了。”贴身侍女云袖端着药碗轻声走近,眼角还带着未擦净的泪痕。

沈清澜微微摇头,声音虚弱却坚定:“不必了。这世间万物,都有定数,强求不得。”

她望着窗外飘零的落叶,思绪飘向了很远很远的过去——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时光,那些爱恨交织的峥嵘岁月,那些得失荣辱的浮沉往事。如今想来,竟都如镜花水月,虚幻不实。

“去请大少爷、二小姐过来吧。”她轻声吩咐,“还有,把那些小辈们都叫来。”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子女孙辈二十余人便齐聚室内。长子沈文渊已年过半百,须间已有银丝;最小的重孙才五岁,还不懂得生死离别的沉重,只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榻上的曾祖母。

沈清澜让云袖扶她半坐起来,目光缓缓扫过满堂儿孙。

“今日叫你们来,是有几句话要说。”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这一生,经历过太多。年少时家道中落,尝尽世态炎凉;青年时历经情劫,体会爱恨痴缠;中年时执掌家业,见识人心叵测;老年时皈依佛法,始知万法皆空。”

她停顿片刻,喘息稍定,继续道:“如今将要离去,心中反倒一片澄明。回想这一生,最让我醒悟的,不是那些得意风光之时,而是几次险些丧命的劫难。”

室内寂静无声,连那五岁的重孙也仿佛感知到什么,安静地依偎在母亲怀中。

“记得四十三岁那年,我染上瘟疫,高烧七日不退。”沈清澜的目光变得悠远,“那时我以为必死无疑,躺在病榻上,心中满是未了之事——家业尚未稳固,子女尚未成人,仇怨尚未了结我抓着这些执念不肯放手,痛苦不堪。”

“后来是如何痊愈的,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在生死边缘挣扎时,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间万事,离了谁都照样运转。我若死去,沈家不会倒,孩子们也会长大,仇人会找到新的对手,爱过我的人会渐渐将我淡忘。”

几个年长的子女面露不忍,想要开口安慰,却被沈清澜抬手制止。

“这不是悲观的念头,而是事实。”她微微一笑,“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后来才能活得更加从容。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是因为把‘我’看得太重。若能明白‘无我’二字,生死便不足为惧。”

她看向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缕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恰好照在窗棂上。

“我年轻时,也曾执着于情爱。”沈清澜的声音更加轻柔,“为了一个负心人,几乎断送性命;后来又为了一段不可能有结果的缘分,苦苦挣扎十余年。如今想来,情之一字,最是误人。”

二女儿沈玉茹忍不住开口:“母亲与父亲相敬如宾五十载,不是一段佳话吗?”

沈清澜轻轻摇头:“你们父亲是好人,我们相守一生,是缘分,也是责任。但我的心罢了,这些陈年旧事,不提也罢。我只想告诉你们,情爱如同握在手中的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若能以平常心对待,反而能长久。”

她疲倦地闭上眼睛,良久才又重新睁开。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我这一生,样样都尝遍了。”她缓缓道,“年轻时以为避开这些苦就是幸福,如今才知,苦是人生的底色,接受它,面对它,才能越它。”

最小的孙子忍不住问:“祖母,难道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吗?”

“有,但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快乐。”沈清澜慈爱地看着他,“真正的快乐,不是得到多少,而是放下多少;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

她示意云袖取来枕边的一个紫檀木匣。打开匣子,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几件简单的东西:一串磨得亮的佛珠,一支早已干枯的梅花,一枚泛黄的玉佩,还有一卷手抄的经文。

“这些,就是我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沈清澜轻声道,“佛珠代表我的信仰,梅花代表我曾真心爱过,玉佩代表我被真心爱过,经文代表我最终的觉悟。”

她拿起那支干枯的梅花,花瓣早已零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这梅花,是很多年前,一个人从雪中为我折来的。那时我们都还年轻,以为这样的情意会持续到永远。”她的指尖轻轻抚过梅枝,“可后来,他走了,我嫁了,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这梅花早已枯萎,我却保存至今。不是还对旧情念念不忘,而是它提醒我,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又拿起那枚玉佩:“这是你们父亲当年送我的定情信物。他去世十年了,我每次看到这玉佩,都会想起他的好,也想起他的不足。人无完人,婚姻更是如此。若能互相包容,便能白头偕老;若斤斤计较,再深的感情也会消磨殆尽。”

最后,她拿起那卷手抄经文:“这是我六十岁后每日必做的功课。不是求神拜佛保佑我什么,而是通过抄经,让心静下来。心静了,看事情就清楚了。”

沈清澜让云袖将木匣传给子孙们看。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得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她的声音渐渐微弱,但每个字都重重敲在众人心上,“我年轻时,也曾争强好胜,为了一点利益与人争执不休;也曾爱慕虚荣,为了表面风光劳心劳力;也曾怨天尤人,觉得命运待我不公。”

“直到老了,病了,才真正明白:争来的,未必是你的;抢来的,终究会失去;恨着的,伤害的是自己;爱着的,也该放手时且放手。”

夜幕渐渐降临,烛火被一一点亮。跳动的火光映在沈清澜布满皱纹的脸上,竟有一种脱世俗的美。

她让所有人都靠近些,然后一字一句地说:“我走之后,不必大肆操办丧事,也不必守孝三年。按佛门礼仪,简单火化即可。骨灰不必保留,撒入江河,回归自然。”

几个子女面露难色,想要反驳,却见母亲目光坚定,只好点头应下。

“家产如何分配,我早已立好遗嘱,你们按章办事即可。记住,家和万事兴,莫要为了钱财伤了和气。”沈清谰喘了口气,继续道,“我这一生,最欣慰的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而是你们都能自立自强。记住,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她特别看向几个已经为人父母的子女:“教育后代,重品德,次重才学。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有德无才,尚可栽培。切记,切记。”

五岁的重孙忽然挣脱母亲的怀抱,跑到榻前,稚声问道:“曾祖母,您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

沈清澜慈爱地摸了摸孩子的头:“曾祖母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回来了。”

“为什么不去?”

“因为每个人都要去那个地方,只是早晚不同。”她微笑着说,“就像树叶春天芽,夏天茂盛,秋天飘落,这是自然的规律。曾祖母已经过了夏天和秋天,现在该离开了。”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曾祖母会想我们吗?”

“会,但曾祖母更希望你们好好生活,不要想念我。”沈清澜柔声道,“记住,死去的人活在记忆里,而活着的人要活在当下。”

夜更深了,沈清澜明显疲惫不堪,却仍强撑着精神。

她最后说道:“我这一生,最大的领悟可以总结为几句话:来时赤条条,去时无牵挂;中间数十载,何必太执着?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是非成败转成空,唯有心平安乐长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