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浮世双娇传金盏被打家法是第几集 > 第170章 往事如烟俱消散(第1页)

第170章 往事如烟俱消散(第1页)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暮色四合,最后一缕霞光悄然隐没在远山之后。慕容绾独自立于庭院中,望着天边那抹将尽未尽的绯红,心头竟无半分波澜。曾几何时,这样的黄昏总会让她想起那个人,想起那些刀光剑影、爱恨交织的过往。而今,那些记忆依旧清晰,却已不能再搅动她的心湖。

一阵微风拂过,院中那棵老槐树沙沙作响,几片枯黄的叶子悠悠飘落,有一片正巧落在她的肩头。她轻轻拈起,看着叶脉分明却已失去生机的叶片,忽然想起三年前离开京城时,也是这样一个秋天。

那时的她,心中装满了恨。恨那个曾许诺与她一生一世却最终背弃她的男人,恨那些在家族覆灭时落井下石的故人,恨这世道不公,恨命运弄人。每一个夜晚,她都在复仇的念想中辗转难眠;每一个清晨,她都在计划的完善中睁开双眼。仇恨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食粮,是她黑暗世界里的唯一火光。

“姑娘,外面风凉,加件衣裳吧。”丫鬟云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随即一件薄披风轻轻落在了她的肩上。

慕容绾回头,对上云儿关切的眼神,微微一笑:“不碍事,这风很温柔。”

云儿有些惊讶地看着她。自从跟随慕容绾以来,她鲜少见到姑娘这般平和的神情。往常的慕容绾,即便笑着,眼底也总藏着一抹化不开的阴郁;即便在阳光下,周身也笼罩着一层拂不去的寒霜。而此刻,她站在渐浓的暮色里,却仿佛自身在光。

“姑娘今日似乎心情很好。”云儿试探着说。

慕容绾转回头,目光重新投向已现出疏星几点的天空,轻声道:“不是心情好,是心里静。”

这种静,来之不易。

她还记得初到青城山下的这个小村落时,夜夜难眠。一闭上眼,就是家族被抄那日的惨状:女眷们的哭喊,家仆们的奔逃,父亲被押走前那绝望的一瞥,还有她自己仓皇离京时的狼狈。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她曾经最深爱的人——当朝太傅,陆清安。

多少个夜晚,她对着京城的方向立誓,定要让他付出代价。她苦心经营,暗中联络父亲旧部;她省吃俭用,将每一文钱都投入到复仇的计划中;她甚至学会了制毒和武功,只为有朝一日能手刃仇敌。

然而,时间是最奇妙的良药,也是最睿智的老师。

在这远离京城喧嚣的小村庄里,她看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这里的百姓不知朝堂风云,不晓权贵更迭,他们关心的只是今年的收成能否让家人温饱,明日的天气是否适宜出行。起初,她觉得他们愚昧无知,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一种更为本真的智慧。

村东头的王婆婆,年轻时丈夫被征入伍,再未归来,她独自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如今晚年虽清贫,却每日坐在门前笑呵呵地看着孙儿嬉戏;村西边的李大夫,妻子早逝,他未曾续弦,一边行医救人一边将独子养育成才,从未听过他半句怨言;还有那住在山脚的张樵夫,十年前上山砍柴被野兽咬去一臂,却练就了独臂砍柴的本事,还时常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家。

这些人的苦难,不比她少;这些人的委屈,不比她轻。然而他们选择放下,选择继续前行,选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美好。

慕容绾开始怀疑,自己的仇恨是否有意义。

转变生得很慢,像春雨润物,悄无声息。

最初,她只是出于利益考量,开始为村里的孩童授课。父亲生前是翰林院学士,她自幼饱读诗书,教这些孩子绰绰有余。她本想借此笼络人心,为自己在此地的隐居打下基础,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被那些纯真的笑脸和求知的眼神所打动。

孩子们不知道她的过去,不在乎她的身份,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位温柔博学的“慕容先生”。他们会把舍不得吃的野果偷偷放在她的窗台上,会在她生病时采来据说能治百病的野花,会在学了一个新字后兴奋地跑回家告诉父母。

慕容绾冰封的心,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痕。

后来,村里闹瘟疫,李大夫一人忙不过来,她便主动帮忙照料病人。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目睹了太多生死离别,也见证了更多人间的真情。有老夫妻相守至最后一刻的,有父母舍命保护孩子的,也有邻里互相扶持共渡难关的。

瘟疫过后,村民们对她这个外来人多了一份真诚的接纳。他们开始邀请她参加村里的节庆,会在农忙时主动帮她料理那小小的院落,会在进城赶集时问她是否需要捎带些什么。

慕容绾现,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期待这样的互动,开始享受这种平凡的温暖。仇恨在心中的分量,渐渐轻了。

直到三个月前,一个京城来的商队路过村庄,在村口的茶摊歇脚。慕容绾本欲回避,却无意中听到了关于陆清安的消息。

他病了,病得很重。太医束手,圣上特许他卸职归家养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一刻,慕容绾以为自己会感到快意,会为这迟来的报应而欣喜。然而她没有。她只是怔怔地站在原地,心中空落落的,像一场大雨后的荒原,潮湿而寂静。

当晚,她辗转反侧,不是因恨难眠,而是因为现自己竟已不再恨他。

这认知比仇恨本身更令她恐慌。若连恨都没有了,她这三年的坚持算什么?那些彻夜不眠制定的计划,那些省吃俭用攒下的银两,那些苦练的武功和研制的毒药,岂不都成了笑话?

她起身点亮油灯,翻出那个锁在箱底的木匣。里面装着她与陆清安过往的信物:定情的玉佩,他赠的诗稿,还有她精心准备的毒药和暗器。她一件件抚摸过,试图唤醒心中沉睡的恨意,却只唤醒了遥远的、模糊的爱意与悲伤。

那一夜,慕容绾在灯下坐至天明。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纸照进来时,她终于明白:放下仇恨,不是背叛过去,而是释放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心绪。每天清晨,她会坐在院中冥想,让那些痛苦的记忆如云般飘过脑海,不去抗拒,也不去追逐。起初很难,愤怒和悲伤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她淹没。但她坚持了下来,慢慢地,那些情绪不再那么强烈,记忆不再那么鲜活。

她开始专注于当下:备课、教书、照料小院、与村民往来。她现生活中有太多细微的美好,是从前被仇恨蒙蔽双眼时所看不到的。晨露在蛛网上折射出的七彩光芒,雨后泥土散出的清新气息,学童琅琅的读书声,邻居送来的刚出锅的糕点

这些平凡的瞬间,一点点填补了她心中的空洞。

今天下午,她终于做出了决定。她取出了木匣中的所有物品,在院中燃起一小堆火。

先放进去的是陆清安的诗稿。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曾是她最珍贵的宝贝,如今在火焰中蜷曲、变黑,最终化作灰烬。她没有不舍,只是静静地看着。

然后是那枚玉佩。上好的羊脂白玉,雕着并蒂莲,是他当年亲自为她戴上的。她握在手中良久,感受着玉石从冰凉到温热,最终轻轻抛入火中。玉石不会燃烧,但在高温下会失去光泽,产生裂纹。就像他们的感情,曾经完美无瑕,终究抵不过现实的灼烧。

最后是那些毒药和暗器。她一样样丢进火中,看着它们被火焰吞噬。这些本应用来复仇的工具,如今成了她与过去告别的祭品。

当最后一缕青烟袅袅升起,慕容绾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一直束缚在身上的无形枷锁,在这一刻终于断裂、消散。

“姑娘,晚饭准备好了。”云儿的声音将慕容绾从思绪中拉回。

她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已完全暗下来的天空,转身回屋。

晚餐很简单:一碟清炒时蔬,一碗豆腐汤,两个馒头。云儿有些不安地说:“姑娘,今日是十五,本该加菜的,但我看您一直在院中沉思,没敢打扰”

慕容绾温和地打断她:“这样很好。粗茶淡饭,最是养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