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穿成团宠小公主 > 第91章 朝堂辩论舌战群儒(第1页)

第91章 朝堂辩论舌战群儒(第1页)

金銮殿里的空气闷得像个蒸笼,楚知夏攥着袖子,擦了擦手心的汗。

龙椅上的皇帝还没开口,台阶下那帮穿官服的老家伙,已经开始阴阳怪气,乌纱帽晃得她眼睛都花了。

“公主殿下!”王大学士抖着白胡子往前一冲,手里的象牙板子差点戳到她脸上,“老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祖宗传了上千年的规矩,你说改就改?”

后面几个老头跟着起哄,官服上绣的仙鹤孔雀都跟着抖。

楚知夏往后退了半步,突然乐了:“王大人这是要拿板子打我手心啊?”

这话一出,年轻官员憋笑憋得直咳嗽,连皇帝都绷不住“噗嗤”了一声。

她从袖子里掏出皱巴巴的账本,哗啦一下抖开:“您看看这个!上个月阿巧姑娘帮张大柱家米行管账,重新排了进货单子,利润直接涨了三成!李寡妇在咱们学堂学了刺绣,现在养活俩娃还能补贴娘家。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比古书里的大道理强?”

礼部侍郎哼了一声:“不过是些小打小闹!女人家抛头露面,成何体统!”

”体统?”楚知夏嗓门一下拔高,吓得殿外的小太监差点打翻铜盆,“王大娘识了字能教孙子念书,绣坊姑娘学了算术不怕被坑,这不合体统?我只知道一句话——教一个男人是教一个人,教一个女人可是教一家子!”

王大学士胡子翘得能挂茶壶:“胡扯!从古到今哪有”

“《周礼》还说‘家有塾,党有庠’呢!”

楚知夏突然甩起古文,“女人读书识字,不正是接着老祖宗的路走?再说了,”她眼睛一转,“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要是没这些有见识的娘,哪来的孟子和岳飞?”

这番连珠炮下来,老头们全成了霜打的茄子。

楚知夏趁机抖开一张大画卷——正是芸娘画的彩色漫画,学堂上课、寡妇摆摊、孩子认字,画得比年画还热闹。

她举着画在朝堂转了一圈:“陛下,各位大人,这就是我们教出来的本事!”

楚知夏举着那幅热闹的画卷,往龙椅前一站,把画往旁边小太监怀里一塞,自己叉着腰目光扫向大殿官员。

刚要说话,就见龙椅上那位“噌”地坐直了,手指在扶手上“咚咚”敲着,脸上那点笑意早变成了眼里冒光的兴奋。

“你这画里描的小媳妇,”皇帝指着画上学堂里写字的妇人,嗓门亮得像敲铜锣,“握笔姿势比户部那几个老油条还周正。”

楚知夏一扬下巴:“那是,我们教写字先练抓笔,比兵营里教新兵握枪还严。”

这话一出,旁边几个年轻翰林“嗤”地笑出声,有个还偷偷朝她竖大拇指——这姑娘是真敢说,把笔墨纸砚比成刀枪棍棒,也亏她想得出来。

她心里却在嘀咕:“这叫实践出真知,现代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懂不懂?”

皇帝从龙椅上往前探了探身,手指点着画里摆摊的寡妇:“这李寡妇我有印象,前儿托人给宫里送过她绣的帕子,针脚比尚功局的老手艺人还细。”

“陛下好记性!”

楚知夏眼睛一亮,赶紧接话,“她原先连针脚数都算不清,被绣庄掌柜坑了三年,现在不光能算清自己的工钱,还带着巷子里三个姐妹一起接单。这就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哦不对,按咱们的话说,就是给她条鱼不如教她织网。”

她突然想起自己课堂上常说的话,赶紧换了个接地气的说法,心里却在想:“这叫赋能理论,个体价值提升才能带动群体进步。”

皇帝“嘿”了一声,突然拍了下扶手,震得案上的茶杯都晃了晃:“你这话在理!朕前些日子看奏折,说南方水患,给灾民粮食只能救一时,可要是教他们种耐旱的谷子,那才是长久之计。女人识字算数,不就跟这一个道理?”

楚知夏心里暗赞:“这位悟性够高啊,还能举一反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