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之巅,朝露凝成刺骨寒珠。
岳不群盘膝稳坐,如扎根峭壁的古松。
他双目微阖,悠长吐纳,气息与亘古华山同频,渊深似海。
温润磅礴的紫气自周身弥漫,渐浓成一片氤氲紫霞,将他身形温柔包裹,连崖下寒雾也染上淡紫。
霞光中,他面容庄严,眉宇深沉亦柔和几分,仿佛与初阳、山岳融为一体。
最后一缕紫气沉入丹田,岳不群霍然睁眼,眸底精芒一闪即逝,复归温润。
他长身而起,青衫微振,踏着微明晨光,走向“剑气冲霄堂”。
推开厚重木门,清冽气息夹杂檀香旧木味扑面。
十几道年轻热切的目光瞬间聚焦,弟子们呼啦围拢,七嘴八舌,声音急切充满渴望。
岳不群脸上漾开温和笑意,目光沉稳扫过每张面孔。
他抬手虚按,一股无形柔和气劲弥漫,堂内瞬间寂静。
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莫急,一个一个来。”
他指向一健硕弟子:“‘白虹贯日’,劲在腕骨,于指尖,非蛮力下劈。你手腕僵直,力先泄于臂。意贯剑尖,腕如灵蛇,力自指尖透出,再试。”
弟子凝神挥剑。
剑势将尽未老,岳不群并指如电,在他手腕一拂。
一股柔和力道透入,弟子只觉手腕一松,热流沿臂达剑尖,“嗤”一声轻响,剑尖破空带起锐风。
弟子惊喜:“对!就是这般!多谢师伯!”
转向清秀少年:“‘金雁横空’重腰马合一,以腰为轴。你身法滞涩,实乃下盘未牢,腰力未活。从今日起,每日加练半个时辰‘混元桩’,意守丹田,感受腰胯之力如水流淌,一周后再试。”
少年愁容顿消:“是!弟子谨记!”
又看一忧心弟子:“膻中刺痛,是气行过急岔了脉络。立刻停功三日,每日早晚以掌根轻揉膻中穴半刻,引气归元。待痛消,再徐徐图之,切记欲不达。”
弟子如释重负:“多谢师伯解惑!”
堂内弟子纷纷抛出疑难,或剑招,或内力,或身法。
岳不群端坐堂中,气度渊深,寥寥数语点破关隘,或亲身示范,华山剑法精微奥妙展露无遗。
弟子们如痴如醉,堂内弥漫纯粹求知热忱。
最后问题退去,堂内只余松涛飒飒。
岳不群捧起案头墨香犹存的《点穴篇》,指尖拂过泛黄书页,沉静目光沉浸于经络气血的玄奥世界。
放下《点穴篇》,目光落在那卷边的《抱元劲》秘本上。
此心法走堂皇正道,讲究气走周天,循序渐进,厚积薄,玄妙在一个“稳”字。
岳不群默念口诀,感受体内如长江大河般沉稳流淌的抱元内力,踏实感油然而生。
然而,眼底深处悄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
这“稳”,是基石,却也可能是桎梏。
他扫过堂下正盘膝闭目、努力记忆《抱元劲》口诀的忠心弟子,心头微热。
一股冲动几乎脱口而出——若授以华山秘传《易筋锻骨篇》,以其脱胎换骨之效,辅以磐石《抱元劲》,假以时日,华山何愁不能涌现大批一流高手?
念头刚起,便被强行按捺。
一抹沉凝忧虑浮上心头。
他暗叹:“时机未至……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五日时光悄然流逝。
最后夕照金辉拖长青石地板的影子。
岳不群缓缓起身。
案几上,那几本被弟子反复誊抄、浸染汗水的《抱元劲》、《点穴篇》、《解穴秘诀》抄本静静叠放。
他声音平静,目光扫过肃立弟子:“都记牢了?”
众弟子齐声应答,声震屋瓦:“弟子谨记!不敢或忘!”
岳不群微微颔。
修长手指拈起那叠承载华山未来的纸页,走到堂中象征传承的巨大铜鼎旁。
鼎内檀香青烟袅袅。
手腕一抖,内力微吐,纸页如被无形丝线牵引,稳稳落入鼎中香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