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智囊内容 > 第2章 上智之一见大01 太公&孔子(第2页)

第2章 上智之一见大01 太公&孔子(第2页)

当代案例:行业“伪环保企业”装清高,监管严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前几年环保行业火的时候,有个叫“绿源”的公司,天天朋友圈说“我们不搞商业合作,只做‘纯粹的环保’”,实际上根本没做过正经环保项目,就靠“清高”人设骗政府补贴。其他正经做环保的公司,因为要投入设备、招人,成本比“绿源”高,反而拿不到补贴。

后来监管部门查了“绿源”,现他们是“空壳公司”,不仅收回了补贴,还把他们列入失信名单。这下行业里的正经公司终于能公平竞争了——这也是姜太公的逻辑:“伪清高”的企业破坏了“靠实力竞争”的规则,不整治,就会让真正做事的人吃亏,整个行业都会被带歪。

二、孔子的“诛恶硬逻辑”:不杀“能人”,杀“用歪才乱人心的忽悠者”

孔子杀少正卯,不是“怕对手抢学生”,是怕他用“歪理邪说”乱了人心。少正卯的本事,不是“真才实学”,是“能把错的说成对的,把坏的说成好的”,连孔子的弟子都能被他忽悠走——要是放任他,鲁国的人都会被他的歪理带偏,没人讲正道、守规矩。这就像现在有个“伪专家”,天天在网上说“努力没用,靠关系才是王道”“诚信是傻,忽悠才能赚钱”,还圈了一堆粉丝,要是没人管,只会让更多人学坏——不是不能有不同观点,是不能让“害人心的歪理”传播。

当代案例:“职场忽悠大师”靠歪理骗团队,被揭穿后开除,避免项目崩盘

小李所在的团队,来了个“空降顾问”老吴,特别会说:“做项目不用抓细节,靠ppt吹牛逼就行”“跟领导汇报不用讲逻辑,哄开心了就有资源”。团队里几个新人被他忽悠,做项目时只做ppt,不落地,结果第一个项目就差点搞砸。

小李跟领导举报了老吴,领导查了现,老吴以前在其他公司,就是靠忽悠混日子,没做成过一个正经项目。领导立马把老吴开除,还跟团队说:“职场要的是真本事,不是忽悠的本事。靠歪理混日子,早晚要栽。”后来团队重新抓落地,项目才慢慢走上正轨——这跟孔子诛少正卯一样:对“用歪理忽悠人、毁项目”的人,不能留,留着就是给团队埋雷。

当代案例:“校园贷忽悠者”靠歪理骗学生,被依法处理,保护学生权益

前几年有个“校园贷”团伙,专门忽悠学生:“借钱不用还,只要帮我们拉新就行”“利息不高,毕业再还也不迟”。很多学生被忽悠借了钱,最后利滚利,还不上钱,有的甚至被逼得退学。

后来警方查处了这个团伙,把主要成员抓了,还在学校里做宣传,告诉学生“校园贷是陷阱”。很多学生这才醒悟,避免了更多人被骗——这就是孔子的“诛恶”逻辑:“忽悠者”用歪理害年轻人,不严厉打击,就会毁了更多人的未来,必须及时止损。

三、评注的“识人透底术”:区分“三种问题人”,处理方式要对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评注里冯梦龙说得特别透彻:华士是“虚名无用型”(看着是高士,其实没卵用还破规则),少正卯是“似有用实有害型”(看着有口才,其实用歪才乱人心),还有像唐初萧瑶(爱拜佛)、玄宗时郑铣阳(献道教诗不切实际)那样的“沉迷歪门型”。对这三种人,处理方式要不一样:

对“虚名无用还破规则”的(如华士、摆烂老油条):该硬刚就硬刚,别让他们带坏风气;

对“似有用实有害”的(如少正卯、忽悠顾问):该止损就止损,别让他们乱人心、毁事;

对“沉迷歪门不切实际”的(如萧瑶、郑铣阳):不用硬杀,把他们“隔离”到适合的地方(如让萧瑶出家、郑铣阳当道士),别让他们影响核心事。

放到现在,这就是“管理智慧”:比如公司里有人沉迷“形式主义”,天天做没用的报表,不用开除他,让他去做后勤整理资料,既不浪费人,又不影响业务;有人沉迷“玄学”,总说“项目靠风水,不用努力”,不用跟他吵,让他去负责企业文化(比如布置办公室),别让他掺和业务决策。

四、核心启示:不管是管理还是做人,要学会“对伪善忽悠说不”

姜太公和孔子的故事,放到现在就是提醒我们:别被“虚名”“口才”迷惑,对破坏规则、传播歪理的人,心软就是坑自己、坑团队:

别把“摆烂”当“清高”,别把“忽悠”当“本事”

华士的“不臣不友”不是清高,是摆烂;少正卯的“能说会道”不是本事,是忽悠。职场里、生活里,遇到这种人,别跟着学,更别捧着,不然只会一起掉坑。

管理要“狠得下心”,对害群之马别手软

姜太公杀华士,是为了齐国的秩序;老板开掉摆烂老油条,是为了团队的纪律。该处理的时候别犹豫,不然“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对“沉迷歪门的人”,要“隔离”不是“毁灭”

唐太宗让萧瑶出家,不是害他,是让他远离朝政,别用佛学影响治国;公司让沉迷形式主义的人做后勤,不是针对他,是让他挥“擅长整理”的特点,别影响业务。这种“对症处理”,比硬刚更有效。

简单说,姜太公和孔子的“狠”,不是“残暴”,是“守护规则、扶正风气”。现在我们遇到“破坏规则的人”“传播歪理的人”,也该有这种“不手软”的清醒——毕竟,对坏人和歪理心软,就是对好人和正道的不负责任。

【原文】姜太公 孔子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狠下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喜欢智囊里的管理学请大家收藏:dududu智囊里的管理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