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师生交往心理学 > 第75章 课房檐下的心灵课 一场关于选择与平衡的对话(第1页)

第75章 课房檐下的心灵课 一场关于选择与平衡的对话(第1页)

空调外机在窗台上嗡嗡作响,把午后的热意搅得更稠了。哲学系的阶梯教室里,风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刘佳佳手里的租房合同被汗水浸出了毛边——昨天中介又打电话,说房东要涨房租,这个月已经是第三次了。顾华的笔记本摊在膝盖上,保障房申请条件几个字被荧光笔涂得亮,她妈早上还在微信里催:赶紧看看能不能排上号,不然你弟结婚,家里那间小房可住不下两个人。

廖泽涛把手机倒扣在桌上,屏幕里还停留在他爸的别墅样板间照片,配文要不回家考个公务员?家里给你备套房。小景云的素描本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楼房,有的高得顶破了纸,有的矮得像趴在地上,楼与楼之间的缝隙里,塞满了之类的字眼。陈一涵的录音笔正在工作,里面存着上周采访拆迁户的话: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拆了,赔的钱够买新房,可夜里总梦见院里那棵老槐树。

教授抱着个牛皮纸袋走进来,袋口露出半截房产证复印件,边角卷得像朵花。今天不聊康德黑格尔,他把纸袋往讲台上一摔,粉笔灰腾起来又落下,聊聊你们最关心的——房子。

一、政策里的人间烟火:保障房的与

听说了吗?保障房要搞封闭管理了。教授的指尖在黑板上敲出两个字,粉笔末簌簌往下掉,就是说以后只能住,不能卖,不能租,想转手只能回卖给政府。

刘佳佳地站起来,租房合同从膝盖滑到地上。这简直是救星啊!她的声音带着点破音,我表姐前年好不容易摇到保障房,结果被中介忽悠着转卖了,现在一家五口挤在地下室。那些投机的人就该被管管!

她捡起合同,指着上面的涨幅不过冷笑:中介也是这么跟我说的,转头就涨了o。保障房不封闭,就像给饿狼递骨头,真正需要的人根本抢不到。

顾华推眼镜的动作顿了顿,镜片反射的光晃了刘佳佳一眼。你只看到好的一面,她翻开笔记本,我邻居张阿姨,儿子得了尿毒症,原本想把保障房卖了换救命钱,现在封闭管理,这路不就堵死了?

她的笔尖在人性化三个字上画了圈: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上周社区调研,有户人家孩子要去外地读书,想把保障房退了,可流程要走三个月,房租还得照交——这不是逼着人违约吗?

廖泽涛突然嗤笑一声,把手机翻过来,别墅样板间的照片在阳光下刺眼得很。我爸公司旁边就有个保障房小区,他用指甲划着屏幕,去年去看,有户人家门口停着宝马,打听了才知道,是用老人的名额申请的。不封闭管理,这些漏洞堵得上吗?

可封闭就能堵死所有漏洞?陈一涵按下录音笔的播放键,拆迁户的声音有点沙哑:当年分房,说好优先照顾老住户,结果呢?有关系的都住上了,我们这些老实人排到最后。她关掉录音笔,政策像堵墙,既能挡风,也可能挡了真正需要阳光的人。

教授从牛皮纸袋里掏出张老照片,泛黄的相纸上是片低矮的平房,屋檐下晒着辣椒和玉米。二十年前我住过的筒子楼,他指着照片里的墙缝,那时候没什么保障房,谁家有困难,邻居们凑凑钱就过去了。现在房子越盖越漂亮,人心怎么倒隔着墙了?

小景云突然举起素描本,上面用红笔写着家不是房子我外婆说的,她的声音软软的,她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墙皮都掉了,可每次回去,她都要摸门框上我妈小时候刻的身高线。

教授把照片贴在黑板上,在旁边写了住有所居四个字。道家说物物而不物于物他的指尖在两个字上敲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不是用来困住人的。封闭管理像把锁,锁得住投机的手,可别锁死了人情味。

刘佳佳突然想起表姐转卖保障房那天,抱着她哭:我也不想啊,可孩子要上学,那点工资连择校费都不够。她把租房合同折起来,也许政策该留个小窗户,比如特殊情况能申请转让,就像老房子的透气窗,总得有点风进来。

顾华在张阿姨的案例旁写了绿色通道,笔尖轻快了些。上周社区已经在讨论了,她笑了笑,以后重大疾病、出国留学这些情况,可以申请加急退租,还能保留重新申请的资格。

窗外的阳光突然亮了些,照在黑板上的老照片上,屋檐下的辣椒像在光。

二、选择里的天平:安稳与闯荡的拉锯战

其实你们争论的,根本不是房子。教授从牛皮纸袋里拿出两个纸团,一个写着保障房,代表安稳;一个写着商品房,代表挑战。选一个,说说理由。

刘佳佳抢过保障房的纸团,捏得皱巴巴的。我选这个,她的声音有点抖,在律所实习,每天加班到半夜,最怕的就是房东突然说你搬走。我宁愿住小点,也不想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她想起昨天在地铁里看到的广告:给漂泊的心一个家,当时眼泪差点掉下来。安稳不是怂,她梗着脖子,是攒够力气再往前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廖泽涛拿起商品房的纸团,往桌上一拍。我选这个。他的指腹在手机壳的ogo上蹭着,我爸白手起家,从城中村的小作坊做到现在,他说房子就像人,得有往上走的劲。保障房太安逸,会让人忘了为什么出。

他想起去年在上海参加的创业论坛,有个大佬说自己睡了三年办公室,现在住别墅,不是为了炫耀,是想告诉自己,当初的苦没白吃。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住上商品房啊。顾华的笔尖在房价收入比上划了道线,我们市的平均工资五千,房价两万,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买套小的。这哪是挑战,是绝望。

她的手机震了震,是妈妈来的消息:你弟的彩礼还差十万,实在不行,你先跟同事借借?她把手机屏幕按灭,对我们这种普通家庭,保障房是救命稻草,不是退路。

陈一涵的录音笔又响了,这次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我宁愿租一辈子房,也不想被房贷捆死。上个月去了趟云南,在大理住了个小院,花的钱比北京的房租还少,那才叫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