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师生关系心理课 > 第9章 课你买的学区房或为贵价消费品3问分清资产与负债(第1页)

第9章 课你买的学区房或为贵价消费品3问分清资产与负债(第1页)

张姐的朋友圈又更新了。海边度假屋的照片配文:“终于拥有了诗和远方”,定位显示在威海某海景小区。但上周同学聚会时,她偷偷抹眼泪:“买完才现,每年物业费比房租还贵,空着心疼,租出去又舍不得。”

这个场景,像极了o教室里小哲提的问题:“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到底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他买的时候觉得是资产,可每年维护费烧掉几百万,这账怎么算?”

林教授当时在黑板画了个天平,左边写“现金流”,右边写“烧钱度”。“能自己生钱的是资产,总让你掏钱的是负债。”她顿了顿,“可惜很多人把负债当成了资产,就像张姐的度假屋,买的时候盯着‘房价会涨’,却没算清每年要填多少坑。”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天平,聊聊那些关于“资产”的真相:为什么你买的学区房可能只是件贵点的消费品?为什么限量版包包算不上投资品?更重要的是,怎么用个简单问题,判断手里的东西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毕竟,赚钱的第一步,是别把钱扔进无底洞。

一、你以为的“资产增值”,可能只是在给消费品买单

“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学区房一定是资产?”阳光透过窗户,在课本上投下光斑,小哲举着,屏幕上是某学区房的报价——“每平米万,比去年涨了万”。

张姐几乎是抢着说的:“我儿子上学那阵,咬牙买了套学区房,现在涨了oo万!这难道不是资产?”

“先别急着算涨幅。”教授在黑板写下一组刺眼的数字:

-学区房总价:oo万

-年物业费+税费:万

-租金收入:万(因为要留给儿子上学,实际空置个月)

-持有o年总成本:万xo-万=万

“就算房价涨了oo万,扣除万成本,实际收益万。”她突然加重粉笔力道,“但如果这oo万买指数基金,按年化算,o年收益是oo万x(oo-)≈万。你还觉得学区房是好资产吗?”

教室里突然安静了。张姐的脸有点红:“可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基金看不见啊……”

“这就是‘锚定效应’在骗你。”教授敲了敲黑板,“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里说过,人们总被‘看得见的东西’迷惑。你盯着学区房的‘涨幅’这个锚点,却忽略了‘持有成本’这个更大的坑。就像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买的时候只看到‘历史价值’,没算清每年oo万的维护费——这些钱如果拿去投资,收益早就过房价涨幅了。”

她突然转身,在黑板画了条分水岭:

-投资品:持有期间能给你送钱(如租金>物业费、股息>手续费);

-消费品:持有期间总让你掏钱(如物业费>租金、保养费>增值)。

“学区房是不是资产,要看孩子毕业之后。”教授补充,“孩子上学时,它的‘教育价值’是消费品,你为了这个功能买单;孩子毕业后,如果租金能覆盖成本,才算投资品,否则就是‘闲置的消费品’——就像你买了个名牌包,偶尔背背是消费,一直压箱底还得花钱保养,就是纯浪费。”

二、能生钱的才是资产,靠涨价赚钱的是在“博傻”

“那限量版包包、古董字画这些,不产生现金流,为什么有人说是投资品?”小宇举着lv的限量款照片问,“我表哥收藏的那款,三年涨了万,这难道不算赚钱?”

教授笑了,在黑板写下“博傻理论”四个字:“你觉得它值钱,是因为相信有个比你更傻的人,愿意花更高价买走。但这和资产没关系,是击鼓传花。”

她调出一组数据:

-限量版包包:每年保养费约ooo元,转手时要打折(除非是爆款中的爆款);

-指数基金:每年分红约,不用花保养费,随时能卖。

“真正的投资品,赚钱靠的是‘它自己会生钱’。”教授解释,“比如商铺收租金,股票分股息,这些现金流就像资产在给你工资;而靠涨价赚钱的,本质是‘赌别人愿意花更多钱买’,就像炒鞋、炒盲盒,一旦没人接盘,就砸在手里。”

张姐突然想起什么:“我邻居买了套四合院,说是‘稀缺资源’,结果挂了半年没卖掉,每月还得交ooo块物业费。他总说‘迟早会有人买’,这不就是在博傻吗?”

“太对了!”教授点头,“凯恩斯说过‘选美理论’:你觉得它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别人觉得它美。但问题是,‘别人的审美’随时会变。去年还炒得火热的‘元宇宙房产’,今年价格跌了o,那些买的人,不就是相信有更傻的人接盘吗?”

她突然加重语气:“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核心区别,不是价格涨不涨,是‘钱是从哪里来的’。从资产自己身上来的,是投资;从下一个接盘者口袋里来的,是投机。投机不算错,但别把它当成‘资产增值’的本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度假屋成“中产杀手”,不是因为贵,是因为“你总忍不住填坑”

“为什么说度假屋是中产杀手?”小林翻着笔记本,“我看朋友圈里买度假屋的人,都过得挺滋润啊。”

“那是他们没晒账单。”教授调出一份度假屋持有成本清单:

-威海某海景房,总价o万:

-物业费:元平米月xo平米x月=o元年;

-空置期:一年住o天,剩下天要么空着,要么低价租(租金覆盖不了物业费);

-维修费:海边潮湿,每年修空调、换家具约ooo元;

-机会成本:o万存银行,年利息就是万。

“算下来,每年隐性亏损至少万。”教授敲了敲黑板,“这就是‘心理账户理论’在搞鬼——你给度假屋开了个‘享受账户’,允许它亏钱,却对其他投资斤斤计较。就像有人对奶茶买一送一很敏感,却对度假屋每年亏万视而不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