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姜晓荷用红纸写了醒目的“姜记”二字,制作成简易的小招牌,稳稳放在凉粉摊旁边。
红纸上的字迹工整大气,在一众朴素的摊位中格外显眼。
“老板娘,昨天那个辣酱还有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姜晓荷抬头一看,是昨天买过凉粉的中年大叔,今天还特意带了老婆来。
“有呢!”她赶紧招呼,“大叔,您尝过了觉得怎么样?”
“好吃!”大叔竖起拇指,“我老婆昨晚用这酱拌面条,香得很!说什么都要来买几瓶。”
大叔媳妇不好意思地笑:“是挺香的,比供销社买的那些强多了。给我来三瓶吧。”
姜晓荷心里乐开了花,手脚麻利地包装。
有了第一单,接下来的生意就顺了。陆陆续续有人过来,都是昨天尝过的“回头客”。
“小姑娘,我家孩子说你这酱拌饭特别香,给我来两瓶。”
“我也要一瓶,听我邻居说好吃得很。”
姜晓荷忙得不亦乐乎,秦卫东在一旁帮忙收钱找零。
不远处,林静姝的土豆摊前却有些冷清。
一个买了她土豆的顾客,拿着油纸包装就往隔壁凉粉摊走。
“老板娘,能借点那个辣酱吗?我这土豆没什么味道。”
凉粉摊老板娘看向姜晓荷,姜晓荷大方地点头:“借呗,不要钱。”
那顾客蘸了点辣酱,咬了一口土豆,眼睛立马亮了:“哎呀,这味道太香了!”
林静姝站在自己摊位后面,脸色有些尴尬。
这时,村里的长舌妇柳桂花提着篮子经过,看到这一幕,故意大声说话。
“哎呀,现在的年轻人心眼真多,净会搞些歪门邪道抢别人生意。”她阴阳怪气地瞥向姜晓荷。
“就是,好好的小吃摊不做,偏要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柳桂花身边跟着的几个妇女附和道。
周围的摊贩都听见了,气氛有些微妙。
姜晓荷放下手里的活,直接从摊位上拿了几个小碟子,盛了点辣酱。
“各位叔叔婶婶,都尝尝我家的酱。”
落落大方地给周围几个相熟的摊贩送过去,“有钱大家一起赚嘛,我这酱能让大家的小吃更香,岂不是皆大欢喜?”
卖煎饼的大叔接过小碟,尝了一口:“嘿,这味道确实不错!”
“是啊,层次很丰富,香辣中还有点甜味。”卖包子的大娘也点头。
“小姑娘人品好,做的东西也实在。”
周围的摊贩纷纷夸赞,柳桂花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灰溜溜地走了。
姜晓荷的坦荡姿态,反而让她赢得了更多摊贩的好感。
正忙着,一个穿着得体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他四十多岁,头梳得整齐,身上的中山装熨得平整,一看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是什么酱?闻着挺香的。”男人礼貌地询问。
“辣酱,您尝尝。”姜晓荷递过小勺。
男人接过,蘸了一点放进嘴里,仔细品味。他的表情从随意变成认真,眼神也亮了起来。
“不错,这香料搭配很有讲究。”他又尝了一口,“八角、桂皮的底味,花椒的麻香,还有…”他停顿了一下,“还有白胡椒的鲜味?”
姜晓荷暗暗吃惊,这人确实是行家。
“您真懂行。”她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