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石万山承诺的“技术小组”果然准时到了。
一辆半旧的吉普车停在厂门口,下来五个男人。
为的是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叫孙光明,穿着一身浆洗得白的蓝色工作服,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有几分知识分子的模样。
他脸上挂着客气的笑,可那双镜片后的眼睛,却像探照灯一样,从踏进院子的那一刻起,就没停下过,四处滴溜溜地乱转。
一会儿看看晾晒的辣椒,一会儿又盯着刚砌好的新墙根。
“哎呀!孙技术员,欢迎欢迎!”
姜晓荷满面春风地迎了上去,热情地握住他的手。
“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把您几位专家给盼来了!”
孙光明被她的热情弄得一愣,随即也笑起来:“姜厂长太客气了,我们都是奉石厂长的命令,来协助你工作的。”
“什么协助啊,就是来给我们传经送宝的!”
姜晓荷的声音清亮,足以让院子里所有工人都听见。
她转身对众人宣布:“大家伙儿都听着,这几位是省城红旗食品总厂派来的专家!以后就是我们的技术顾问!大家要全力配合孙技术员的工作,谁要是敢怠慢了,别怪我不客气!”
工人们都敬畏地看着这几个城里来的“专家”,纷纷点头。
姜晓荷又把林小丫叫到跟前。
“小丫,你带几个机灵点的姑娘,专门负责照顾孙技术员他们。”
她拍了拍林小丫的肩膀,笑得别有深意:“专家们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可都交给你们了,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厂的热情,二十四小时都不能缺人,听见没?”
林小丫立刻会意,脆生生地应道:“放心吧姐!保证让专家们宾至如归!”
孙光明推了推眼镜,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这哪是照顾,分明是派人盯着他们。
姜晓荷像是没看见他的异样,亲自将他们领到厂里最好的一间办公室。
桌椅擦得锃亮,暖水瓶里灌满了热水,桌上还摆着一盘水果糖。
安顿好之后,姜晓荷从一个上了锁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用油纸包着的小本子。
她将本子递到孙光明面前,脸上带着几分郑重和不舍。
“孙技术员,这是我们‘姜记’卤肉的配方,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
孙光明的眼睛瞬间亮了,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他伸手就要去接,姜晓荷却又往回缩了缩。
“这东西,可是我压箱底的宝贝。上面罗列了十几种香料,还有好几道独门的工序,复杂得很。”
她压低了声音:“您是专家,肯定一看就懂。但您可得答应我,千万替我保密。”
“一定,一定!姜厂长你放心!”
孙光明一把夺过本子,如获至宝般紧紧攥在手里,连声保证。
姜晓荷看着他那副贪婪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
那份配方是真的,只不过,是她花了半宿时间特意调配出来的失败品。
按照上面的比例和工序做出来,卤出的肉要么带着一股怪异的药材味,要么就柴得像木头渣子。
孙光明得了“秘籍”,当天就带着他的人扎进了办公室,关起门来研究。
到了晚上,陆铮安排在县城邮电局的人传来消息。
孙光明偷偷用电报机向石万山了封电报,内容很简单:“初步掌握核心技术,鱼已上钩。”
陆铮将电报纸递给姜晓荷,眼底带着一丝笑意。
姜晓荷瞥了一眼,轻哼一声:“那就看看,到底谁才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