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陆家菜馆门口就被堵得水泄不通。
里三层外三层,全是闻讯赶来的记者和看热闹的食客,一个个伸长了脖子,都想亲眼见证这百年难遇的奇事。
“来了来了!郭老的车来了!”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人群自动向两边分开。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停下,郭怀安在陆老爷子的陪同下,精神矍铄地走了下来。
记者们的闪光灯瞬间亮成一片,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郭老却目不斜视,在忠叔的引领下,径直朝着后厨走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今天这场大戏,终于要开场了。
与外面的喧嚣不同,陆家菜馆的后厨里,安静得只剩下食材碰撞的轻微声响。
姜晓荷早已换上一身浆洗得雪白的厨师服,长利落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专注的眼睛。
她身旁,刘厨子和孙师傅穿着同样的衣服,神情肃穆地站在下手位,一个负责递送食材,一个负责掌控火候,甘当副手。
昨天那场比试,已经让这两位老师傅对姜晓荷彻底心服口服。
当郭老踏入后厨的那一刻,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井然有序、各司其职的画面。
他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丫头,准备好了?”郭老声音洪亮。
“郭老,您请上座。”姜晓荷不卑不亢地指了指早已备好的椅子,“随时可以开始。”
郭老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地坐下,目光如炬地盯着她的每一个动作。
所有镜头,也在这一刻,全部对准了灶台前的那个年轻姑娘。
“酿金镶玉,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刀工,二是‘酿’,三是火候。”
姜晓荷声音清亮,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白胖的冬瓜。
只见她手腕轻转,刀光闪动,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冬瓜皮便被完整地削了下来。
接着,她将冬瓜切成一个个厚度均匀的圆环,用一把小巧的银勺,小心翼翼地将内里的瓜瓤掏空,只留下一个晶莹剔透的“玉环”。
这一手行云流水的刀工,就让在场不少内行记者暗暗点头。
“酿,是这道菜的灵魂。”
姜晓荷面前,摆放着十几个小碗,里面装着颜色各异的素菜蓉。
有胡萝卜的橙,菠菜的绿,香菇的褐,玉米的黄……
她将这些菜蓉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加入秘制的调味汁,轻轻搅拌。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她需要将这些已经打成泥的素蓉,灌入薄薄的冬瓜环中。
这活计,比穿针引线还要精细。力道稍大,冬瓜环就会破裂;力道小了,内馅又不饱满。
整个后厨,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呼吸。
只见姜晓荷气定神闲,用一根细长的竹签,一点一点地将五彩的素蓉填入“玉环”之中。她的手稳得像焊在了案板上,没有一丝一毫的颤抖。
十几分钟后,一个个色彩斑斓、宛如宝石的冬瓜环,整齐地码放在盘中。
“好!”郭老忍不住低喝一声,眼中满是惊艳。
最后的工序是“炖”。
姜晓荷将酿好的冬瓜环放入早已备好的清汤吊子中,盖上盖子,用最小的文火,慢慢煨着。
“这道菜,最忌猛火。火候差一丝,则馅散汤浑;多一分,则瓜烂形塌。全靠厨师对火候的感知。”
她一边解释,一边侧耳倾听着吊子里的动静,神情专注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半小时后,姜晓荷关了火。
当她揭开锅盖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往前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