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初夏微光笔趣阁 > 冬夜里的暖光(第2页)

冬夜里的暖光(第2页)

“好啊。”江熠立刻答应,“正好我们也在头疼低温环境下的材料稳定性。”

清北的实验室比燕园的更宽敞,低温恒温器像个银色的圆柱,静静立在实验台中央。郑翊明穿上白大褂调试仪器,手指在控制面板上灵活地跳动,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渐渐趋于平稳。

“零下196度,液氮环境,”他解释道,“能最大限度减少热运动对晶格的影响。”

我凑近观察窗,样品在低温下泛着幽蓝的光,像块沉睡的蓝宝石。“确实比我们用的干冰环境稳定多了。”

“你们要是需要,随时可以来用,”他看着我,眼神很认真,“提前跟我说一声就行。”

“那太感谢了。”江熠在旁边记录着参数,“我们下周把样品送过来试试。”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郑翊明站在门口,白大褂的下摆被风吹得轻轻晃,像想说什麽,最终却只说:“路上小心。”

“你也是。”我点头,转身和江熠走进漫天的霞光里。

“他好像对你……”江熠突然开口,又把话咽了回去。

“什麽?”

“没什麽,”他笑了笑,“就是觉得,他比高中时懂礼貌多了。”

我也笑了,心里却像被雪水浸过的棉花,沉甸甸的。

回到燕园时,宿舍楼下的公告栏前围了很多人。我挤进去一看,是美术社的招新海报,上面写着“新年画展征集作品”。

“你不是说想重拾画笔吗?”江熠指着海报,“机会来了。”

我盯着海报看了很久,心里那点被物理公式淹没的画画热情,突然像破土的芽,悄悄冒了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白天泡在实验室,晚上就躲在宿舍画画。画未名湖的雪,画实验室的仪器,画和江熠讨论课题的场景,笔触越来越轻快,像解开了一道复杂的物理题。

郑翊明偶尔会发来邮件,分享他看到的学术论文,结尾总加一句“你的画怎麽样了”。我回邮件时会附上一张速写,有时是恒温器的素描,有时是窗外的雪景,他总会秒回“进步很大”。

新年画展开展那天,我把一幅名为《光的轨迹》的画挂在展厅角落。画里是两个在实验室里调试仪器的身影,灯光在他们之间织出复杂的光轨,像量子纠缠的示意图,又像两条交汇的人生线。

江熠站在画前,笑着说:“这两个身影,有点眼熟啊。”

“随手画的。”我有点不好意思,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往门口瞟。

郑翊明和周子昂是在闭展前赶来的。郑翊明穿着件灰色毛衣,站在《光的轨迹》前看了很久,眉头微蹙,像在解一道复杂的题。

“这光轨画得不对,”他突然说,“量子纠缠的轨迹应该更对称。”

“艺术加工嘛,”周子昂拍着他的肩膀,“你就别用物理标准挑刺了。”

我看着他较真的样子,突然笑了:“下次画的时候,请郑大物理学家当顾问。”

他也笑了,眼里的光比画里的灯光还要亮:“随时待命。”

离开展厅时,冬夜的冷风吹得人缩起脖子。江熠把围巾摘下来绕在我脖子上,毛茸茸的羊毛蹭着脸颊,暖得人心头发痒。

“下周去看新年音乐会吗?”他问,“燕园和清北合办的,据说有钢琴独奏。”

“谁的独奏?”

“好像是……郑翊明。”

我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啊。”

音乐会当天,我坐在台下,看着郑翊明穿着白色礼服坐在钢琴前,聚光灯落在他身上,像给整个世界镀了层金边。他擡手按下琴键,流淌出的却不是高中时那首清冷的《月光》,而是首温暖的《卡农》,旋律在礼堂里盘旋,像在诉说着什麽。

曲终时,他擡头往台下看,目光穿越人群落在我身上,像跨越了漫长的时光。

原来有些重逢,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在新的轨迹里,重新认识彼此。

原来有些温暖,会在冬夜里悄悄生长,像未名湖下的水草,沉默却坚韧,最终在某个清晨,迎着光,蓬勃向上。

就像此刻的琴声,馀韵未了,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