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这是你的工钱。之前说好的一天十斤玉米,夫君说这次你们要铜钱是吧?
我们给你们按照一斤玉米两文来算的,一天也就是二十文工钱。”
“对于这点,王婶没意见吧?”顾青荷一边拿着账本翻看,一边数着钱箱子里的铜钱。
“没意见,没意见!”两文钱一斤玉米,那是外面粮铺的价钱,私下里一斤玉米可卖不到两文,宋家也算是厚道人家了。
“你跟你儿媳一共工八十五日,总共是三贯钱零四百文,你数数这钱对不对。”
顾青荷说着便把手里的一大串铜钱交给王婶子,接过铜钱的王婶子婆媳不由的喜笑颜开,两人数了好几遍这才确定金额没错。
“没错,一个铜钱都没少。”
“既然没少,那就麻烦二位在这里按一下手指印,表示你们婆媳是领了工钱的,也避免日后忘记了大家都说不清。”
顾青荷笑眯眯的说道,然后把账本递给对方,指着下方的金额一向说道。
“哎!好。”
两人闻言立马按个上去按了手指印,这才喜笑颜开的拎着顾青荷送给她们的一篮子蔬菜,脚步匆匆的离开了宋家。
顾青荷这边给王婶子婆媳结完账后,又紧接着给邹氏母女结账,她们都做工时间跟王婶子是一样的,工钱自然也一样。
邹氏的女儿虽然年纪小,看着瘦瘦弱弱的,但干活还是很麻利的,一看就是在家里干惯了农活的人,一点也不比其她人干的少。
她干活多,顾青荷自然也不会挑刺扣她的工钱,把她当童工用顾青荷心里还有些过意不去。
但是顾青荷也清楚,这小姑娘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母女俩都需要工钱养家。
随着来家里打短工的女子一个个离去,顾青荷手里的铜钱也的差不多了,账本上一个个手指印,表示大家都已经领到了工钱。
等大伙都走后,顾青荷这才算了一下总账。总共七个女工做工八十五天。
七个人的工钱将近十二贯钱,再加上这段时间的生活开销,大概花费十八贯钱左右。
因为还有后面的秋收,所以这一次的夏收大家都没要粮食,都是选择的拿钱,她们打算等到秋收后做完短工在要粮食。
秋收的做工时间估计不会比夏收短,那段时间挣的粮食,就够她们吃一整年了。
夏收忙完后,顾青荷一家人总算是能腾出手来统计整理家里的粮食以便卖粮。
“青荷,这里多少了?”
“六石,这边八石。”
“东屋十九石,西屋二十六石。”
“小麦总共是多少?”
“小麦总共是九十七石零七斗,我们种了六十亩,平均亩产一石六斗也就是亩产一百九十四斤,连两百斤都不到。”
拿着账本算出冬小麦的亩产后,顾青荷无奈苦笑,这点产量在她眼里真的是低产了。
但是在宋家父子眼里却已经是大丰收了,两人听到这个产量都很高兴。
古代的粮食产量可真低,这还是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才有如今这个产量。
“真有这么多?今年是丰收年啊!”宋老爹手里摸着一袋粮食不由感慨了一句。
“爹,今年小麦价格还不错,前些日子县城商人乔老板托人过来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