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亖亖de旅行 > 第5章 昆仑论道述红尘(第1页)

第5章 昆仑论道述红尘(第1页)

从紫霄宫返回昆仑时,暮色已漫过西昆仑的云巅,玉虚宫的白玉阶、八景宫的玄黄幔、碧游宫的青锋剑影,皆被漫天星辰镀上一层柔光,连山间流淌的清泉都映着灯火,将昆仑腹地照得如仙境般通明。

三清各自回了道场,临行前老子立于八景宫门前,先天太极图在袖间若隐若现,对妘姮道:

“三千年红尘游历,你道心染了烟火气,这是难得的悟境。可先留八景宫听道一些时日,再往玉虚宫学阐教之法、碧游宫悟广纳之道,最后与吾等论道,也让门下弟子听听你这‘众生之道’。”

妘姮颔应下,提着旧布行囊回了玉虚宫旁的静室——行囊里裹着的黍米颗粒饱满,烤灵狐果还带着淡淡的焦香。

初入八景宫,妘姮便随弟子们每日辰时起身,盘膝于殿中先天太极图旁。

老子讲道时从不疾言厉色,只以玄黄之气勾勒阴阳流转,从“道生一,一生二”讲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弟子们或执笔记录道韵,或闭目推演法则。

唯有妘姮常握着一粒黍米,指尖灵气萦绕间,渭水畔那农夫挥镰割禾的虚影便会悄然浮现。

那农夫是个寡言人,不知妘姮是修士,只当她是避乱的孤女,每日清晨都会分她半块粟饼,傍晚教她在田埂上辨认节气——

“春分要播种,秋分要收禾,差一天,收成就差一大截”;还教她区分五谷,“黍米煮粥暖,粟米做饭香,各有各的用处,就像天上的星星,各有各的光亮”。

这些话,妘姮记了多年,此刻听老子讲“道无定法”,竟与农夫的话隐隐相合。

一日听道后,弟子们都散去推演法则,老子却叫住妘姮,指了指太极图中流转的阴阳鱼:“姮丫头,你观这阴阳相生,可有想起红尘中事?”

妘姮起身拱手,将手中黍米轻轻放在太极图旁:“弟子想起渭水农夫说,‘天旱时要引水灌田,雨多时要开沟疏水,没有不变的法子,只有要活下去的人’。

这阴阳就像天地的旱与涝,道的‘常’,是护众生活下去的本心;道的‘变’,是随众生的需求调整法子——就像农夫不会在旱天还守着‘不引水’的规矩,也不会在雨天还抱着‘不疏水’的旧例。”

老子闻言,丹凤眼微亮,袖间太极图的玄黄之气轻涌,竟将黍米包裹其中,虚影里的农夫挥镰动作与阴阳流转渐渐同步:

“不错,道在天地,也在人心。以众生为本,便是道的定法;随众生而变,便是道的活法。”

一月将满时,八景宫弟子已常围在妘姮身边论道。有位年长的弟子问:“红尘多纷争,或为水源,或为土地,如何以道安之?”

妘姮取来一粒黍米,指尖灵气化作田埂与沟渠的模样:“就像农夫种禾,不与杂草争养分,只专心把禾苗养壮。我曾见渭水旁两户村民争水源,一户说‘我家田近,该多浇’,一户说‘我家禾密,该多浇’,吵得要动手。”

“我没用法术强压,只帮他们在中间挖了条新渠,引上游的水来,两户各分一半,从此再没争执——纷争的根在‘缺’,补了‘缺’,道便自显;若只知用强,就算压下一时,也压不下心里的怨。”

弟子们闻言皆有所悟,连老子都抚须赞叹:“你这丫头,是真悟透了道在红尘的肌理。”

转往玉虚宫时,正值元始天尊亲授“阐明天道”之法,殿内白玉法台上摆满符箓与阵图,韦护握着降魔杵站在左侧,韩毒龙、薛恶虎等弟子围在台前,正听元始天尊讲“符箓中的刚正之韵,当与天道的善念相合”。

妘姮每日随弟子们一同听课,白日学玉虚符箓的画法——笔尖要凝三分正气,墨中要融五分道心,画“避邪符”时要想着护人,画“镇妖符”时要想着止恶;

在静室铺开一张泛黄的草纸,纸上是她隐姓埋名时,在陈仓古道帮猎户画的“辨兽迹”图谱,那是猎户教她的:“熊迹圆,狼迹尖,见了熊迹要绕着走,见了狼迹要早回村——法术再厉害,不如懂兽性,能避祸,才是真护命。”

半月后,元始天尊让弟子们以“护民”为题设阵,检验这段时日的所学。

韩毒龙率先上前,以桃木剑为引,布下困兽阵:“此阵可困住伤人妖兽,让村民有时间逃生!”薛恶虎也不甘示弱,取出符箓布下防御阵:“此阵能挡妖兽冲撞,护村民宅院不受侵扰!”弟子们纷纷点头,连韦护都微微颔,觉得二人阵法已得玉虚精髓。

轮到妘姮时,她却没取符箓,也没拿法器,只将那张草纸图谱铺在法台上:“诸位师弟,妖兽伤人,多是因领地被占、幼崽受胁——就像陈仓古道的山狼,本不伤人,可村民砍了它藏身的树林,它才会闯进村里偷羊。这图谱能让村民辨认兽迹,避开妖兽巢穴,不扰兽,兽便不扰人,比阵法更能长久护民。”

她顿了顿,指尖点在图谱上的狼迹处,“术是‘防’,能挡一时之祸;道是‘懂’,能解根本之因。懂了众生的处境——无论是人的难,还是兽的苦,术才能用在实处,不然就算布下十座阵,也挡不住人心的怨、兽心的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韦护握着降魔杵的手微微一松,若有所思:“大师姐是说,降魔不仅要镇邪,还要知邪为何生?我曾在山下见山精偷村民的粮,当时直接用降魔杵将它打跑,可没过几日,它又来偷。

后来我才知,山精的洞府被山洪冲毁,没了存粮,便偷村民的。我帮它在山后寻了个新洞府,还教它辨认可食的野果,此后它便再没偷过粮,有时还会帮村民赶走偷鸡的黄鼠狼。”

妘姮颔:“正是。玉虚的‘阐教’,是阐明天道的善,可若不知众生的苦,善便成了空泛的道理——

就像画避雨符,若只知画符,却不知村民的屋顶漏在哪里,符画得再好看,也挡不住雨水;若能帮村民补好屋顶,再画张符,才算真的护民。”

元始天尊闻言,手中玉如意的云纹缓缓流转,落在草纸图谱上,图谱竟泛起淡淡的金光:“姮丫头这话,点醒了阐教的根本——阐天道,先懂众生;传法术,先明人心。”

月末论道时,玉虚弟子们的话题已不再只围绕法术。薛恶虎摸着自己画的避雨符,笑道:“以前总想着把符箓练到极致,能画出高阶符就算厉害,现在才知,能帮山下村民在漏雨的屋檐下画张避雨符,看着他们不用再躲雨,比练出十张高阶符更让人心安。”

韩毒龙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一把刚从山下摘的野果:“我跟大师姐学认五谷,才知道凡间的‘饱’不是修为突破的爽快感,是看着村民捧着刚煮好的黍米粥,笑着说‘够吃了’的踏实感。”

碧游宫的景象与八景宫、玉虚宫截然不同——殿外的广场上,数百名弟子手持长剑练剑,剑气纵横间却不凌厉;殿内的丹房里,修丹的弟子正将草药分类,不时有御兽的弟子抱着受伤的灵狐进来,求丹药治伤。

通天教主常说“碧游之道,在广纳百川”,无论是练剑、修丹还是御兽,只要心怀正道,皆可入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