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你知道李白所生活的大唐有多么鼎盛吗? > 第82章 长安响声轰隆隆(第2页)

第82章 长安响声轰隆隆(第2页)

他身边围着几个世家子弟,纷纷附和:“郑兄说得对!那个李白推行的什么新政,就是破坏传统!”

“今日这诗会,咱们就以‘怀古’为题,让某些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唐文风!”

赵小乙顿时忍不了了,抬脚就要上前理论理论,我按住了他,轻轻摇头。

杜圃在一旁低声说:“这些人是故意来找茬的,咱们要是硬辩,倒落了下乘。”

我点点头,目光扫过曲江池的碧水,水面上飘着的牡丹花瓣,像极了那些守着旧规矩不肯放手的世家,看着娇艳,却经不住一点风浪。

郑玄很快就写好了《哀世赋》,高声吟诵起来,字句里满是对新政的嘲讽,说“古法如磐石,新政如飘萍”,引得不少世家子弟拍手叫好。

他吟诵完,故意看向人群中的我,语气带着挑衅:“李大人,听闻您才思敏捷,不如也作一‘怀古’诗,让咱们开开眼界?”

周围的目光都聚了过来,有期待,有嘲讽,也有担忧。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亭边的石桌前,拿起笔,笔尖沾墨的瞬间,脑海里闪过吴宫的废墟、晋代的古人。

那些曾经辉煌的朝代,不都是因为守着旧法,不肯变通,才最终淹没在历史里吗?

我挥笔而就,纸张摩擦的声音在安静的亭边格外清晰。

写完后,我抬起头,声音清亮,带着文气缓缓流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第一句落下,亭边的柳树忽然轻轻晃动,几片柳叶飘落在纸上,像是在应和诗句的韵律。

郑玄的笑容僵住了,脸色微微白,他没想到我会用吴宫、晋代的旧事来回应,这不正是在说“守旧必亡”吗?

我继续吟诵,声音渐渐拔高,文气从字句里涌出来,在半空凝聚成一道淡淡的凤凰虚影: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最后一句,我特意加重了语气,目光扫过郑玄和他身边的世家子弟。

“浮云蔽日,固然可愁,但只要吹散浮云,长安依旧是朗朗乾坤。

若总抱着‘古’不放,不肯看眼前的百姓,那才是真的‘愁’!”

凤凰虚影在半空盘旋了一圈,出一声清亮的鸣叫,然后缓缓散去,落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涟漪。

周围的寒门学子最先反应过来,纷纷拍手叫好:“说得好!守旧才会亡!李大人这诗,说到咱们心坎里了!”

连几个原本中立的老儒也点头称赞,低声议论:“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李大人这诗,可比《哀世赋》有见地多了。”

郑玄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手里的《哀世赋》卷成了一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身边的世家子弟见势不妙,纷纷低下头,不敢再吭声。

我看着他们的模样,心里没有丝毫得意,反而有几分沉重。

这些人守着的,从来不是什么“传统”,而是世家的特权。

他们宁愿看着百姓受苦,也不愿让出一点利益,这样的“旧”,早就该被打破了。

“李大人,您这诗,当为今日诗会第一!”

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我转头看去,只见国子监的王博士走过来,手里拿着我的诗稿,眼里满是赞赏。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足以警醒世人啊!”

我躬身道谢,心里却想着,若这警醒能让更多人明白“变通”的道理,那才是真的值得。

诗会散时,夕阳已经西斜,把曲江池的水染成了金色。

小乙笑着说:“李大哥,你今日这诗,可是把那些世家子弟的脸都打肿了,我看他们以后再不敢轻易挑衅新政了!”

杜圃也点头:“不止,这诗传出去,说不定还能让更多寒门学子坚定信心,跟着咱们推行新政。”

我望着水面上的夕阳,忽然想起格物院的火药罐。

一边是能破黑幡的火药,一边是能醒世人的诗句,一刚一柔,却都是为了守护这大唐。

可我心里清楚,这还不够。

世家的残余势力还在,浊族的大军还会卷土重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赵小乙拿着一串糖葫芦跑过来,递给我一颗:“先生,甜!你今日作诗的时候,那凤凰虚影可真好看,比上次在边关见的剑气虚影还威风!”

我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酸甜的滋味漫开,驱散了几分沉重。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只要我们这些人同心协力,就算前路再难,也总能走下去。

曲江池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来,映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地星星。

我握着手里的糖葫芦,望着远处的宫墙,心里忽然多了几分期待,期待着下次边关传来的,是胜利的消息;

期待着这大唐的百姓,能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喜欢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请大家收藏:dududu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