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大师 > 第27章 上达天听(第2页)

第27章 上达天听(第2页)

我紧握毛笔,于纸上挥毫写下这三句话,文思顺着笔尖潺潺流淌,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一抹淡淡的光晕。

武则天推行均田制已有多年,然而如今土地兼并现象愈严重,世家大族坐拥千顷良田,寒门子弟却连立锥之地都难寻。

倘若无法解决“田”的问题,那么所谓的“劝学”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思路顿时豁然开朗。

我找出杜圃送来的《贞观政要》,在“重农劝学”篇旁批注道:“昔日贞观年间,每户有田则家中有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今崔氏家族占据万顷良田,学子却流离失所。

均田制是根基,劝学为羽翼,二者不可偏废。”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宛如在为寒门学子敲开希望之门。

闭关的第十日,高士再度前来敲门,此次带来了一则意外的消息:“上官大人派人挑选了你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编入《昭文馆诗选》,还询问你近期是否有新的诗作。”

他隔着门板高声喊道,声音中满是兴奋之情,“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我握着笔的手蓦地一顿,心中却没有丝毫窃喜。

上官婉此番举动,或许是试探,或许是赏识,但真正能够扭转局面的,从来都不是几诗,而是能够打动朝堂的策论。

这就如同现代社会,空喊口号无济于事,唯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推动变革。

我望着窗外的枯枝,微微一笑道:“告知大人,李某正在为会试撰写策论,不久之后便可呈上审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现代历史知识融入策论的脉络之中。

撰写关于“均田”的内容时,我引用后世均田制瓦解致使流民大量涌现的教训,进而提出“按户授田,学子免租”的主张;

撰写“劝学”相关内容时,我借鉴宋代书院制度的早期形态,建议“州县设立学府,为寒门学子提供餐食”。

每一个论点都搭配着具体的案例,青州某县由于田产分配不均,导致学子数量减半;

雍州推行“学田制”之后,人才不断涌现。

砚台里的墨加了一次又一次,手指被毛笔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有天深夜,我沉醉于书写,竟不小心打翻了烛台,火苗好似灵动的舌头,轻轻舔舐着策论手稿的边角。

我赶忙用袖子将火扑灭,望着纸上烧出的黑洞,回忆起小学时为了逃避写寒假作业,放鞭炮时用书盖着,看着被炸飞的纸屑四处翻飞的情景,心里别提多爽了。

可如今手稿被烧了一点,我便心急如焚,看来我是越来越投入其中了,果然环境能够改变人。

我凝视着窗外的一弯残月,刹那间有所领悟:无论是现代的高考,亦或是唐代的科举,于普通人而言,皆为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那些被顶替的成绩,被不公平打压的普通人,所毁掉的岂止是一份成绩,更是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文胆处那深紫色的纹路蓦地烫,我猛地抓起笔,在烧残的纸上补写道:“夫士者,国之基石;

学者,士之根本;

田者,学之保障。

三者绝,则国危矣。”

字句掷地有声,文气于屋内翻涌激荡,竟引得窗台上的寒菊都微微颤动起来。

这一刻,我所写下的,已不再是用以应付考试的策论,而是对无数寒门学子的承诺,是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渴求。

闭关至第二十日,策论总算定稿。

我将手稿认真誊写三遍,用丝线装订成册,在封面题写“均田劝学策”五个大字。

打开门时,高士和杜圃险些摔进来,前者手中的酒壶晃出几滴酒:“可算出来啦!再继续闭关下去,我都要以为你被墨汁淹没了。”

杜圃接过策论,随意翻看了几页,瞬间眼睛放光,大声称赞道:“‘学田制’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妙了!倘若能够推行,寒门学子便无需再为衣食问题而忧虑。”

他抬起头,目光望向我,语气中满是敬佩之情,“这篇策论,必定会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三日后,上官婉的信使现身于文社门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