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匆匆赶来,看到黄榜上的痕迹,脸色瞬间铁青,却还强撑着喊道:“胡说!雨水模糊了字迹而已,休得造谣!”
“是吗?”一个清冷的女声从人群外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众人下意识地让开一条路,只见一队身着飞鱼服的侍卫簇拥着一位女子走来。
她身着紫色官袍,腰束玉带,头上插着一支赤金点翠凤钗,凤口衔着一颗明珠,在雨中泛着温润的光。
“上官大人!”巡场考官快步上前,躬身行礼。
我心头一震,这便是皇帝亲赐玉佩的那位巡场考官暗中上报后,派来的钦差?
上官婉走到黄榜前,目光扫过那模糊的字迹,凤钗上的明珠微微颤动。
“主考官,”她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为何崔浩的名字下方,会有重叠的字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主考官满头大汗,结结巴巴地辩解:“这……这许是书写时不慎晕染……”
“不慎?”上官婉冷笑一声,凤钗轻抬,一道淡金色的文气从钗尖涌出,拂过黄榜。
雨水瞬间被文气驱散,那被覆盖的字迹愈清晰,甚至能看到涂改时留下的刮痕。
“本钦差奉旨巡考,日前便接到密报,称洛阳乡试有舞弊之嫌。看来,传闻不假。”
人群再次炸开,这次的喊声里多了期待。
我望着上官婉挺拔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此刻上官婉有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传本钦差令,”上官婉转过身来,目光犀利似刃。
“即刻封锁贡院,调阅所有考生试卷并进行审查!”侍卫们齐声回应,声浪响彻街巷。
主考官双腿软,险些瘫倒在地,崔浩则脸色惨白如纸,嘴唇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贡院正厅里,试卷堆得像小山。
上官婉端坐案前,凤钗斜插,神情专注。
她拿起崔浩的试卷,指尖划过卷末的玉璧纹,眉头微蹙:“这纹路,是在向谁传达消息?是和谁约定的暗号?”
主考官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大人明察!这只是巧合,巧合啊!”
“巧合?”上官婉拿起我的试卷,对比了一下,“李白的策论条理清晰,论据翔实,文气充沛;
崔浩的文章不仅论点散乱,多处还与《策论精要》原文雷同,字迹却刻意模仿李白的笔锋。这也是巧合?”
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一一指出崔浩试卷中的漏洞,心中的大石渐渐落地。
高士悄悄碰了碰我的胳膊,低声道:“这下好了,总算有说理的地方了。”
岑掺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角还带着未干的泪痕。
突然,上官婉放下试卷,凤钗微微前倾:“光凭这些,还不够。”
她站起身,赤金点翠凤钗在烛光下泛着流光,“本钦差要让所有人看看,这场舞弊的真相究竟如何。”
她走到厅中央,凤钗猛地抬起,一道璀璨的金光从钗尖迸而出,照亮了整个正厅。
“这是……文气回溯术!”巡场考官惊呼道。
金光在空中凝聚成一道光幕,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很快,光幕上出现了影像,正是夜考时的场景!
崔浩接过信鸽递来的竹管,在试卷上画下玉璧纹,主考官巡场时与他交换眼神……
所有的舞弊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真的是他!”有人指着光幕喊道。
崔浩瘫坐在地上,面如死灰,嘴里喃喃着:“完了……全完了……”主考官则浑身颤抖,再也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
我望着光幕上的画面,想起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想起文庙前的哭诉,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这不是悲伤的泪,是释然的泪,是愤怒的泪,是公道即将到来的泪。
高士和岑掺也红了眼眶,紧紧攥着拳头。
光幕继续流转,显现出主考官与崔氏族人密谋的场景,显现出他用文气销毁绢纸证据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