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逐臣这小屋彻底成了他的创作囚笼。
烟灰缸总是满的,泡面盒堆在墙角,设备线缆缠得到处都是。解逐臣依旧安静,像屋里一件沉静的家具。他会按时做好简单的饭菜,放在桌上,等王恕行饿极了自个儿来扒拉几口;会在王恕行熬得两眼通红时,递过去一杯浓茶;会在深夜,默默把被他踢到地上的被子捡起来,重新盖好。
偶尔,王恕行会从一堆废稿里擡起头,看见解逐臣就坐在不远处的灯下,修复那些比他还老的古籍,侧脸沉静,仿佛外界的喧嚣和身边人的焦躁都与他无关。
但那是一种假象,王恕行知道。每次他卡壳烦躁地骂街时,解逐臣翻书的手指会停顿;每次他忽然抓住一丝灵感,兴奋地一拍桌子时,解逐臣会擡起头,递过来一个询问的眼神。
他们之间的话变少了,但那种无声的支撑,比任何言语都有力。
王恕行尝试着把歌词里的棱角磨得圆润些,把那些过于直白的愤怒,转化成更隐晦的意象和更深沉的悲悯。
他把黄河滩区老人的背影,比喻成“风中即将熄灭的残烛”;把推土机的轰鸣,形容成“时代巨兽贪婪的吞咽”;把移民们对故土的眷恋,写成“根系离开泥土时无声的嘶喊”。
旋律上,他减弱了攻击性的节奏,加强了叙事性和空间感,用了更多的环境采样和氛围铺陈,让音乐本身就像一幅正在缓慢展开丶又即将被撕毁的画卷。
他把自己关了小半个月,人瘦了一圈,眼窝深陷,胡子拉碴,但眼睛里那簇火没灭,反而烧得更沉丶更稳了。
这天晚上,他终于弄出了一个初步的版本,叫《沉沙》。他抱着吉他,喉咙沙哑,在解逐臣面前唱了一遍。唱完後,屋里一片死寂,只有窗外隐约的车声。
王恕行有些忐忑地看着解逐臣。这次的作品,跟他以前的东西太不一样了,少了那股子快意恩仇的爽利,多了种憋屈的丶引而不发的沉重。
解逐臣沉默了很久,久到王恕行以为他睡着了。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哑:
“如观古战场,风过耳,唯闻呜咽。”
王恕行愣了一下,品着这话里的意思。是说他这歌,像站在古战场上,只能听到风声呜咽,却看不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是一种……沉淀後的苍凉?
“是好是坏?”他追问。
“无声处,听惊雷。”解逐臣擡起眼,看着他,“这雷,埋得深,炸得才更响。”
王恕行琢磨着这话,眼睛慢慢亮了。他懂了。这不是妥协,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攻,是把拳头收回来,蓄足了力,准备往更要害的地方打。
“操!”他骂了一句,脸上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老子就知道你懂!”
他扑过去,抱住解逐臣,在他脸上脖子上胡乱亲了好几口,带着一股咸涩的汗味和如释重负的狂喜。解逐臣被他闹得向後仰,靠在书架上,几本古籍哗啦啦掉下来,他也顾不上,只是无奈地承受着这热情的袭击,唇角却微微弯起一个清浅的弧度。
确定了方向,後面的修改就顺畅了许多。王恕行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把那种引而不发的力量感贯穿始终。他甚至在结尾处,加入了一段若有若无的丶仿佛来自远古的丶苍凉的埙声,是解逐臣不知从哪个旧物市场淘来的,被他拿来用在了编曲里。
作品最终定稿,提交。
剩下的,就是等待。
等待的日子里,王恕行没闲着,接了几个小活维持生计,剩下的时间,就拉着解逐臣在周口城里城外转悠。春天的沙颍河边,柳树抽了嫩芽,浑浊的河水也似乎清亮了些。他们依旧会去那个被封的地下通道口站一会儿,也会去新区那边,看着高楼一天天拔地而起。
王恕行发现,自己再看这片土地时,心情比以前复杂了很多。依旧有愤怒,有无奈,但也多了一丝理解,甚至是一点微弱的丶说不清道不明的希望。这片土地在疼,也在生。
一个月後,艺术节初选结果出来了。王恕行的《沉沙》入选了终审,需要他本人去郑州参加最後的选拔和排练。
收拾行李的时候,王恕行显得很平静,没了去北京前那股子躁动和不安。他把几件换洗衣服塞进背包,检查了一下设备。
“这次去几天?”解逐臣问。
“估计得小一个礼拜。”王恕行拉上背包拉链,擡头看他,“你……”
“我就在这儿。”解逐臣打断他,把一个小小的丶新缝的深蓝色布包递给他,“里面是安神的香料,帮你适应那边环境的。”
王恕行接过那还带着针脚痕迹的小布包,心里一暖,揣进贴身的兜里。
“嗯。”他应了一声,没再多说。
这次,没有月台送别。王恕行是自己坐火车去的郑州。列车驶出周口,他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丶渐渐熟悉的平原景色,摸了摸胸口那个小布包,又摸了摸脖子上挂着的黄河石。
他心里很踏实。
因为他知道,无论他这次能走多远,飞多高,身後始终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牢牢系在周口,系在那间拥挤的小屋里,系在那个清瘦沉默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