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她眼中的星河是什么 > 疏影横斜挽霓星明(第1页)

疏影横斜挽霓星明(第1页)

疏影横斜,挽霓星明

承嗣六岁开蒙那日,慈宁宫庭院里的老桃树第三次在秋日开花。这次不再是零星几朵,而是云霞般铺满了枝头,引得宫人纷纷驻足惊叹。

太後执着孙儿的手教他写第一个字——“永”。

“皇祖母,”小承嗣仰起脸,“为什麽先写这个字呀?”

太後望着砚台中漾开的墨影,轻声道:“因为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唯有心头的‘永’字,能留得住。”

苏挽霓正端来新制的桂花糕,闻言指尖微颤,随即笑道:“母後又说玄话。依儿臣看,该先学‘笑’字——昨儿承嗣还问,为何皇祖母笑起来眼角有星星呢。”

承嗣立即奶声奶气地学舌:“星星!”

太後佯怒瞪她一眼,目光相接的刹那却柔和下来,很快又移开。日光透过花枝落在她鬓边,新生的乌发间仍掺着银丝。

皇帝下朝过来时,正见这一老三小挤在案前习字。承嗣左手抓着太後衣袖,右手拽着皇後衣带,墨汁糊了满脸。

“儿臣来得不巧。”皇帝故意叹气,“倒显得朕是外人了。”

太後头也不擡:“知道便好。去小厨房把煨着的雪蛤羹端来。”

万乘之尊当真挽袖去端羹。回来时却多带了一人——钦天监正捧着星盘,满脸激动:“太後!臣夜观天象,见紫微星畔新现双伴星,相映生辉!此乃‘双月同天’之吉兆啊!”

太後与苏挽霓目光轻轻一碰便分开,俱是垂眸莞尔。什麽双月同天,不过是她们昨夜在观星台赏月时,趁着四下无人,悄悄放的两盏孔明灯。

皇帝却郑重其事:“既如此,便拟旨尊皇太後为‘圣德太後’,皇後为‘明贤’——既是天意,朕当顺应。”

旨意传开,前朝哗然。却有老臣抚须感慨:“当年先帝曾言,若得日月同辉之象,便是盛世之兆。如今双月临空,莫非应在此处?”

流言传到慈宁宫时,苏挽霓正为太後染发。宫人皆被屏退,殿内只馀她们二人。闻言她手一抖,黛青染膏险些画歪。

“这下好了。”她低声嘀咕,“史书上怕要写咱们是妖精转世。”

太後对着铜镜端详:“若是妖精,也是修行千年的白狐——”忽然转身,极快地将染膏点在她鼻尖,“专拐小红狐的那种。”

这亲昵太过突然,苏挽霓耳根一热,忙退後半步,用帕子拭去染膏。

是夜中秋宫宴,双太後并坐凤座。酒过三巡,年轻帝王忽然击筑而歌: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满庭寂寂中,太後从容接续:“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承嗣懵懂地问:“皇祖母,这是什麽意思呀?”

苏挽霓将他揽入怀中,柔声解释:“是说月亮偶尔会躲进云里,但星星永远亮着。等月亮出来,星月便能永远相伴了。”

她说话时目光低垂,不敢看向身旁那人。太後在宽大袖摆的遮掩下,轻轻碰了碰她的指尖,一触即分。

宴散时,皇帝悄悄塞给苏挽霓一卷画。回宫屏退左右,展开竟是当年那幅《雨霁图》——虹桥上胭脂色身影依旧,水纹中月白倒影旁添了新句:

“天阶双月影,长信共星辉。”

画角钤着大小两方印:上为“疏影横斜”,下为“挽霓星明”。

窗外忽起喧嚣。推窗见万千天灯升起,灯上皆绘日月同辉图。原是大臣们为贺双太後临朝,特放的祈天灯。

苏挽霓倚窗轻笑:“这下真成夜夜流光相皎洁了。”

话音未落,太後已悄然来到她身後,趁着夜色深沉丶宫人远立,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怕麽?後世史笔如刀。。。”

“儿臣只怕与母後不够圆满。”她侧首,在阴影里极轻地吻了吻那人的脸颊,“何况史书麽。。。”

案头新撰的《起居注》被风掀开,最新一页墨迹未干:

“圣德明贤二位,相携赏灯于长信宫。帝遥望笑曰:此盛世光景也。”

月色灯影里,太後忽然低声道:“其实先帝去前,还留过一句话。”

苏挽霓指尖微顿。

“他说。。。”太後望着天灯,声音轻得只有彼此能听见,“若朕的明月找到另一轮月亮,便让她们互相照亮罢。”

承嗣的嬉笑声自庭中传来。那小童正提着灯笼追逐流萤,口中嚷着:“皇祖母,母後!看儿臣捉住星星啦!”

两人迅速分开,恢复恰好的距离,相视一笑。

原来最深长的岁月,不过是这深宫里,背着人时悄悄说的一句——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