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英文 > 第6章 纺机轰鸣觅旧踪(第1页)

第6章 纺机轰鸣觅旧踪(第1页)

自那日在惠民小学看到那幅名为《想象中的爸爸》的画作后,肖霄整个人的状态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以往的焦灼和迷茫依旧存在,但被一种更加具体、更加炽热、也更加沉甸甸的目标感所覆盖。他不再是无头苍蝇般乱撞,而是有了明确的靶心——找到那个叫肖晓梦的女孩,以及她身后那个他日夜思念又无比担忧的女人,苏晨。

“肖晓梦”,这个名字像一枚温暖的烙印,时时刻刻熨贴着他的心口,又像一簇永不熄灭的火苗,在黑夜里为他指引着方向。他的女儿!他和苏晨爱情的结晶!这个认知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紧迫感。

他立刻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李卫东被他紧急召来,当肖霄压抑着激动,声音颤抖地告诉他关于“肖晓梦”和那幅画的现时,李卫东惊得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随即猛地一拍大腿,眼眶都红了:“我操!霄子!真的?!你有闺女了?!苏晨她……她真的给你……”后面的话他没说下去,只是用力地、反复地拍着肖霄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找!必须找到她们!”李卫东的劲头比肖霄还足,“妈的,我就说苏晨不是那样的人!肯定是她妈和姓陈的那个王八蛋搞的鬼!放心,包在我身上!惠民小学是吧?我这就去把那片地皮掀开来!”

然而,寻找的过程却依旧谨慎而艰难。他们不敢直接去学校打听,生怕打草惊蛇,给苏晨母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可能存在的、来自陈国平的威胁。李卫东动了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像撒网一样,围绕着惠民小学所在的虹口区那片错综复杂的里弄,悄悄打探一个叫“肖晓梦”的四五岁小女孩,或者一个带着这个年纪孩子、名叫苏晨的年轻母亲。

几天下来,消息零零碎碎地汇总过来。那片区域人口密集,流动性也不小,打听一个没有明显特征的小女孩如同大海捞针。有邻居模棱两可地说似乎见过一个带小女孩的瘦弱女人,但说不清具体门牌号;也有人听说某家有个姓肖的小囡,但一问年纪又对不上。线索很多,却都模糊不清,无法串联。

就在肖霄的心再次渐渐沉下去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带来了转机。李卫东的一个哥们儿,家里有亲戚在惠民小学食堂工作,闲聊时偶然提起,说学校有个挺可怜的小囡,好像叫晓梦,她妈妈身体好像不太好,有时候来接她下班晚,小囡就一个人在教室里画画等着。食堂阿姨心善,偶尔会给她个馒头什么的。最重要的是,那亲戚依稀记得,听晓梦妈妈跟老师请假时说过一句,好像是在“杨浦那边的纺织厂”上班,具体哪个厂就没听清了。

杨浦区!纺织厂!这两个关键词像闪电一样击中了肖霄!这与他之前零碎打听到的、关于陈国平可能往杨浦区跑的消息,以及更早时候关于苏晨母亲可能在纺织系统工作的模糊记忆,隐隐吻合了!

希望之火再次熊熊燃烧起来,而且这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杨浦!纺织厂!”肖霄猛地站起来,在狭小的亭子间里踱步,眼神锐利,“范围缩小了很多!上海纺织系统是大,主要集中在杨浦的厂子也就那么十几个!一家一家找!我就不信找不到!”

“对!一家一家问!”李卫东也兴奋起来,“妈的,总算有点眉目了!明天我就去杨浦蹲点!”

“不,这次我自己去。”肖霄停下脚步,语气坚定,“厂子里人多眼杂,你目标太大,容易惹人注意。我……我想自己去看看。”他内心深处,渴望的是第一时间、由自己亲自确认苏晨的踪迹,那种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难以对外人言说。

李卫东理解地点点头:“成!那你小心点。有啥事随时呼我(指用大哥大联系)。”

第二天一早,肖霄仔细地收拾了一番,穿上那身最体面的呢子短大衣和皮鞋,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因公办事的干部或技术人员,而不是一个四处打听人的闲杂人等。他揣着一盒好烟和一颗怦怦直跳的心,坐上了开往杨浦区的公交车。

杨浦区是上海着名的老工业区,烟囱林立,厂房连绵。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有的、混合着棉絮、机油和煤烟的味道。街道上上下班的工人流明显增多,大多穿着各式各样的劳动布工作服,骑着自行车,汇成一股蓝色的洪流。

肖霄的目标很明确——那些拥有数千甚至上万职工的大型纺织厂。他先选择了最有名的国棉十七厂。巨大的厂门气派非凡,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厂牌,旁边还有光荣榜和宣传栏。上下班时分,人流如织,女工居多,她们戴着白色的工作帽,说着笑着,脸上带着劳作后的疲惫和即将回家的轻松。

肖霄的心提了起来,目光像扫描仪一样,紧张地掠过每一个走出厂门的女工的脸庞,生怕错过那个刻骨铭心的身影。然而,直到人流渐渐稀疏,他也没有看到苏晨。他深吸一口气,走到门卫室窗口,递上一根“牡丹”烟,脸上挤出尽可能自然的笑容:“老师傅,打听个人。咱们厂里有没有一个叫苏晨的女同志?大概二十七八岁,原来家住闸北那边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门卫是个老师傅,警惕地打量了他一下,接过烟别在耳朵上,摇摇头:“苏晨?没听说过。厂里上万号人,哪能都认识。你是她什么人?”

“哦,我是她以前的同学,从外地调回上海,老同学托我来看看她。”肖霄早已想好了说辞。

“同学啊……”老师傅摇摇头,“不好找。没具体车间班组名字,没法找。你去厂办问问看吧,不过估计也够呛,人家不一定给你查。”

肖霄道了谢,心里一沉。果然,大型工厂就像一个小社会,没有具体信息,想找一个人难如登天。他硬着头皮去了厂办,结果可想而知,被办事员以“保护职工隐私”为由客气地拒绝了。

他没有气馁。接着去了国棉十二厂、国棉九厂、第一毛纺厂、第二纺织机械厂……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巡逻兵,穿梭在杨浦区灰蒙蒙的厂区之间。同样的程序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在上下班时守在厂门口瞪大眼睛搜寻,然后试图通过门卫或厂办打听,每次都无功而返。

有的门卫比较和善,会多聊几句,但也表示爱莫能助;有的则警惕性很高,盘问半天,最后不耐烦地挥手赶他走;厂办的工作人员更是公事公办,毫无通融余地。一天跑下来,腿都快跑断了,嘴皮子也磨干了,得到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没这个人”、“不清楚”的回答。

夕阳西下,将工厂巨大的烟囱影子拉得很长。肖霄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站在又一家纺织厂——上海第十七漂染厂——的门口,看着最后一批下中班的女工说笑着走出厂门。她们的脸上带着倦意,但眼神明亮,互相讨论着食堂晚上的菜色或者家里的孩子。

一种巨大的疲惫和沮丧席卷了他。十几个厂子问下来,毫无进展。苏晨,你到底在哪里?难道那个消息是错的?或者……你用的根本不是本名?这个念头让他不寒而栗。

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离开,明天再继续时,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马路对面。第十七漂染厂斜对面,隔着一条不算宽的马路,是一家规模明显小很多的厂子,厂门有些陈旧,挂着的牌子是“上海红旗纺织配件厂”。看样子是个为各大纺织厂生产配件的小厂。

鬼使神差地,肖霄的脚步顿住了。大型厂都问过了,会不会……苏晨在这样不起眼的小厂里工作?毕竟,她返城后,没有顶替母亲岗位的话,安排工作可能会比较困难,进大厂不容易。

抱着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他穿过了马路,走向红旗配件厂的厂门。这家厂子管理似乎没那么严格,门卫室只有一个打着瞌睡的老头。下班的工人也不多,三三两两。

肖霄照例递上烟,重复了那句已经说了无数遍的问询:“老师傅,打听个人,厂里有没有一个叫苏晨的女同志?二十七八岁,原来闸北的。”

那老头睁开惺忪的睡眼,接过烟,嘟囔了一句:“苏晨?”他皱着眉头想了一下,似乎没什么印象,摇摇头,“没……”

肖霄的心沉到了谷底,最后一丝希望也即将破灭。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正推着自行车准备出厂门的女工听到了,忽然停下脚步,转过头好奇地打量着肖霄,迟疑地问道:“你找……苏晨?是哪个苏晨?我们车间倒是有个叫苏晨的,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那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