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在上海的女人心 > 第11章 黑土地(第1页)

第11章 黑土地(第1页)

火车在哈尔滨站停靠时,肖霄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北方的寒意。

尽管还是八月,但东北的清晨已经带着上海深秋的凉意。月台上弥漫着煤烟和陌生方言的味道,与上海站那潮湿闷热的气氛截然不同。知青们拖着行李下车,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凝成白雾,这让来自南方的年轻人们既新奇又不安。

“全体知青集合!按兵团单位列队!”扩音器里传来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的指令。

肖霄和李卫东跟着人群挤到一个举着“建设兵团三师二团”牌子的干部面前。那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面色黝黑,穿着褪色的军装,眼神犀利如鹰。

“我叫赵大勇,是你们的连长。”他扫视着这群来自城市的年轻人,语气不容置疑,“现在点名,念到名字的答‘到’!”

点名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每个被念到名字的人都紧张地应答。肖霄注意到几个女孩已经冻得瑟瑟抖,她们还穿着上海的夏装,根本无法抵挡北方的寒意。

点名结束后,赵连长简要交代了几句:“欢迎来到北大荒。这里是反修防修的前哨,是锻炼革命意志的大熔炉。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娇生惯养的城市娃,而是兵团战士!要准备吃苦,准备流汗,准备为祖国奉献青春!”

讲话结束后,他们被安排上了一辆破旧的卡车。车厢里没有座位,大家只能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卡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扬起的尘土从车厢缝隙钻进来,呛得人直咳嗽。

肖霄紧紧抱着行李,透过车厢板的缝隙向外张望。无边无际的黑土地在眼前展开,与上海拥挤的弄堂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天似乎更高,地更阔,但也更加荒凉。偶尔能看到几处低矮的土房,烟囱里冒着袅袅炊烟。

“看!那就是咱们兵团的地界了!”李卫东兴奋地指着远处的一片建筑群。

那是由十几排砖房组成的院落,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几台拖拉机正在地里作业,远处有一排白杨树在风中摇曳。与想象中不同,这里看起来颇有规模,但依然难掩荒凉之感。

卡车驶入兵团大院,停在一个简陋的广场上。aready有一群老兵等在那里,他们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用好奇而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新来的知青。

“全体下车!按男女分列站好!”赵连长跳下车厢,声音洪亮地命令道。

肖霄拖着沉重的行李跳下车,立刻感到北方土地的坚硬与上海泥土的柔软截然不同。寒风刮过脸颊,像小刀子一样锋利。他下意识地裹紧了衣服,但单薄的上海秋装根本无法抵御这里的寒冷。

“先分配宿舍!男同志跟我来,女同志跟王指导员走!”赵连长领着男知青们走向一排低矮的砖房。

宿舍比想象中还要简陋。长长的通铺炕床占满了大半个房间,墙上糊着旧报纸,窗户缝隙用报纸塞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和烟草味混合的奇怪气味。

“每人一个铺位,自己选。”赵连长指了指炕床,“把行李放好,十分钟后集合吃饭!”

肖霄选了一个靠墙的位置,将行李放在硬邦邦的炕床上。李卫东挨着他放下行李,做了个鬼脸:“这炕硬得能硌掉牙!”

确实,当肖霄用手按了按铺盖,只感到一层薄薄的棉絮下面是坚硬的炕面。他想起了上海家里那张虽然窄小但柔软舒适的床,心中涌起一阵思乡之情。

食堂是一间更大的砖房,里面摆着十几张长桌和条凳。晚饭是玉米面窝头、白菜汤和一小碟咸菜。肖霄拿起一个窝头,咬了一口,粗糙的口感让他难以下咽。白菜汤几乎就是盐水煮白菜,看不到一点油花。

“就吃这个?”一个上海知青忍不住抱怨,“在上海喂猪的都比这个好!”

话音刚落,赵连长就走了过来,脸色阴沉:“刚来就挑三拣四?知道这里的粮食来得多么不容易吗?多少老乡还吃不饱饭呢!不吃就饿着!”

那个知青立刻低下头,不敢再说话。肖霄默默吃着窝头,虽然难以下咽,但他知道必须适应。李卫东倒是吃得很香,一边吃一边说:“比我家伙食好多了!至少管饱!”

晚饭后,赵连长召集全体知青开会。在一个简陋的会议室里,他介绍了兵团的基本情况和纪律要求。

“从明天开始,你们就要参加劳动。秋收季节到了,时间紧任务重!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五点半出操,六点吃饭,六点半上工!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继续干到天黑!”

下面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五点起床对这群习惯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安静!”赵连长敲敲桌子,“这里是兵团,不是上海滩!你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不是来享福的!谁要是怕苦怕累,现在就站出来!”

没人敢出声。肖霄感到一阵恐慌,不仅因为艰苦的劳动,更因为他可能再也没有时间画画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行李中那个藏着小素描本的地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散会后,回到宿舍,大家开始整理行李。肖霄小心地将苏晨送的红围巾折好,藏在枕头底下。他又拿出那个装着苏晨照片和头的小布包,贴胸放好。

“哟,这围巾不错啊!”一个北京来的知青注意到那条红围巾,“女朋友送的?”

肖霄点点头,没说话。

“可以啊!刚来就显摆上了!”另一个知青起哄道。

李卫东帮肖霄解围:“行了行了,谁没点私人物品啊!赶紧收拾吧,明天还要早起呢!”

熄灯号在八点准时响起。宿舍里顿时一片黑暗,只有月光从窗户缝隙透进来。肖霄躺在硬邦邦的炕上,辗转难眠。隔壁铺的北京知青已经开始打鼾,另一边有人在小声啜泣,显然是想家了。

肖霄想起父母,想起上海的家,更想起苏晨。她现在在做什么?是否也在想着他?他摸了摸胸前的照片,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北方的夜晚格外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声和风声。这种寂静与上海弄堂里熟悉的嘈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莫名的孤独。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起床号就尖锐地响起。肖霄迷迷糊糊地爬起来,感到浑身酸痛。北方的寒冷透过薄薄的被子渗入骨髓,他不得不穿上所有的衣服御寒。

晨操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进行。赵连长带着他们在操场上跑步、做操,寒冷的空气刺痛着肺部。许多知青冻得瑟瑟抖,动作僵硬笨拙。

“动作快点!没吃饭吗?”赵连长呵斥着,“就你们这样还建设北大荒?”

早餐依然是玉米面窝头和白菜汤。肖霄强迫自己多吃一些,因为他知道接下来的劳动需要体力。

果然,上工后,他们被带到一片望不到边的玉米地。每人了一把手掰玉米的钩子,要求一天内完成一垄地的收割。

肖霄看着那似乎没有尽头的玉米地,心中一阵绝望。但他没有选择,只能跟着大家开始劳动。

北方的太阳虽然不像南方那样毒辣,但长时间弯腰劳作依然让人腰酸背痛。玉米叶子划在脸上和手上,留下道道血痕。汗水浸湿了衣服,又在寒冷的空气中变得冰凉。

中午休息时,肖霄的手已经磨出了水泡,腰疼得直不起来。饭菜是送到地头的,依然是窝头和白菜汤,但这次每个人都吃得狼吞虎咽,连之前抱怨的上海知青也不再挑剔。

下午的劳动更加艰难。肖霄感到每一分钟都是煎熬,但他咬着牙坚持着。他想起父亲的嘱咐,想起对苏晨的承诺,这些成了支撑他的力量。

日落时分,当收工的哨声终于响起时,肖霄几乎直不起腰来。他看着自己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感到既羞愧又无力。

回营地的路上,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一些女孩在偷偷抹眼泪,但没有人敢哭出声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