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我在上海的女人心 > 第28章 绝地反击的号角(第1页)

第28章 绝地反击的号角(第1页)

外滩的钟声穿透薄雾,低沉而悠远,一声声敲在上海清晨微凉的空气里。黄浦江上传来轮船的汽笛,与马路上逐渐喧嚣起来的自行车铃声、电车轨道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唤醒了这座巨大的城市。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上海,正像一个刚刚苏醒的巨人,揉着惺忪睡眼,试图活动开蛰伏已久的筋骨,每一寸肌理都蕴含着躁动与变革的力量。

然而,在位于虹口区一条不那么起眼的弄堂深处,一栋石库门房子改造的小公司里,气氛却与窗外蓬勃的晨光格格不入。这里,是肖霄、李卫东和周老板合伙经营的“浦江贸易公司”。此刻,公司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近乎凝滞的空气。

门口挂着的牌子略显陈旧,办公室里的家具简单甚至有些破败。几张木头桌子拼凑在一起,上面堆满了账本、单据、产品样本和几张被翻得卷了边的上海地图。墙壁上贴着几张激励人心的标语,但边角已经泛黄卷曲。空气中除了老房子固有的潮气,还混杂着廉价香烟、油墨和一种名为“焦虑”的气息。

李卫东双眼布满血丝,胡子拉碴,正烦躁地在一张算盘上噼里啪啦地打着,越打眉头皱得越紧,最后猛地一推算盘,珠子乱颤,出刺耳的噪音。

“妈的!”他低吼一声,拳头砸在桌面上,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又黄了一家!明明说好的货款下周结,刚才来电话支支吾吾,说资金周转不开,要再延半个月!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家了!霄哥,咱们账上快连电费都要付不出了!底下几个伙计这个月的工资还没着落呢!”

肖霄坐在靠窗的旧办公桌后,一动不动。窗外灰白色的光线落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他比刚回上海时瘦了些,脸颊微微凹陷,但那双眼睛却并未因连日来的挫折而黯淡,反而在深处燃烧着两簇幽暗的火苗,那是愤怒、是不甘、是极度压抑后淬炼出的某种冰冷的坚硬。

他面前也摊着账本,还有几张被退回的订单和催款函。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捻着一支铅笔,铅笔芯已经断了几次,在他粗糙的指腹上留下黑色的印迹。

他没有回应李卫东的抱怨,只是沉默着。那沉默并非绝望,而像是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

几天前与苏晨那场不欢而散的争吵,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口。她那双含泪的、带着委屈和决绝的眼睛,无数次在他脑海里浮现。“你凭什么质问我?”“我的事不用你管!”那些话语,比任何商业对手的打击都更让他感到刺痛和无力。他找到了女儿,却似乎离她们更远了。陈国平的阴影,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他和苏晨之间,也正以一种卑劣的方式,试图扼杀他刚刚起步的事业。

这种全方位的围攻,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最深的韧性。东北冰天雪地里扛木头、垦荒地的狠劲,在山洪中抢救集体财产时豁出一切的莽劲,在那个寒冷彻骨的夜晚得知自己可能永远失去苏晨消息时的绝望……所有这些磨砺,都在此刻汇聚成一种冰冷的愤怒和不容摧毁的意志。

他不能倒下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跟着他干的兄弟,更为了晓梦那声尚未喊出口的“爸爸”,为了有一天能堂堂正正地站在苏晨面前,告诉她,他能给她和女儿一个安稳的未来,而不是拖累。

“卫东,”肖霄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平稳,“抱怨没用。把气撒在算盘上,也打不出钱来。”

李卫东抬起头,看着肖霄平静得近乎可怕的脸,愣了一下,焦躁的情绪稍稍压下去一些:“那你说怎么办?陈国平那个王八蛋,明里暗里使绊子,抢咱们客户,断咱们货源,还在外面散播谣言,说咱们公司快倒闭了,信誉差!再这么下去,咱们真就得卷铺盖回老家了!”

“回老家?”肖霄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当年在黑土地上山下乡,那么难,我们都没想过当逃兵。现在回了上海,自己的家门口,反而要被人打趴下?”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那张巨大的上海市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街道和标注。他的手指点在地图上:“他们抢走的,不过是些零散客户。他们能断的,也只是明面上几条线。上海这么大,中国这么大,改革开放的口子越开越大,机会就像这黄浦江的水,堵是堵不住的。”

他的语气里有一种强大的信念感,感染了李卫东。李卫东也站起身,走到他身边:“霄哥,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接着,门被推开,周老板走了进来。

周老板年纪约莫五十上下,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头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总是带着一种历经风浪后的平静和洞察。他是肖霄的贵人,也是这家公司实际上的主心骨和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虽然近期也投入见底)。他手里拿着一份《解放日报》和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老周!”李卫东像是看到了救星,“您可来了!咱们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老板摆摆手,示意他不用再说,情况他早已了然于胸。他走到桌边,将文件袋放下,目光扫过肖霄和李卫东,最后落在肖霄脸上,微微点了点头:“嗯,眼神还没散,像样。”

他拿起桌上的暖水瓶,给自己倒了杯白开水,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才不紧不慢地说:“急火攻心,解决不了问题。对手现在巴不得我们自乱阵脚,他们好看笑话,顺便一口把我们吞掉。”

“周叔,您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了?”肖霄敏锐地察觉到周老板平静外表下的一丝不同寻常。

周老板放下茶杯,将那份《解放日报》在桌上摊开,手指点在一则不太起眼的报道上。报道的内容是关于市政府最新出台的一项鼓励政策,旨在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型贸易公司,重点引进某些特定的、国内市场急需的工业零部件和电子产品组装件,以缓解国营大厂产能不足和技术更新的压力。政策后面附了一个详细的目录清单和申请条件。

“看看这个,”周老板的声音不高,却像锤子一样敲在肖霄和李卫东的心上,“看到了吗?目录里第三项,那种新型的微型轴承,还有第七项,那种规格的集成电路板。记得吗?上个月广州秋交会,我们差点谈下来的那家香港公司,代理的就是这类产品,当时因为资金和批文问题没敢立刻下手。”

肖霄和李卫东立刻凑过去,仔细阅读那则报道。李卫东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去:“是啊!可是老周,这政策是好,但申请这批文难度肯定不小!多少双眼睛盯着呢!而且,就算拿到批文,咱们现在这状况,哪来的本金去进货?那香港公司要求现款现货,可不是赊账的!”

周老板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难度大,才有机遇。人人都能轻易拿到手的东西,轮得到我们吗?至于本金……”他拍了拍那个牛皮纸文件袋,“我这把老骨头,在上海滩混了这么多年,总还有几分老脸,还能凑出点压箱底的钱。而且,你们以为我这些天只是在看着?”

他打开文件袋,抽出几张纸:“我托了几个老关系,打听到一点内幕。这次负责审核这部分进口配额和批文的,是市里新成立的一个办公室,主任姓赵,是个学院派的技术干部转过来的,为人正派,最讨厌搞歪门邪道,看重的是公司的实际能力和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质量。而且,他特别强调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意思就是,更倾向于扶持真正有需要、有想法但暂时困难的企业。”

肖霄的目光死死盯着那份文件和政策报道,大脑飞运转。周老板的信息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他眼前的迷雾。竞争对手(包括陈国平背后支持的那些)实力雄厚,习惯于用关系和金钱开路,他们或许根本不会把这种需要细致准备、凭实力说话的“小机会”放在眼里,或者他们的思维定式决定了他们会去争夺那些更显眼、利润更丰厚的大宗商品配额。而这个被忽视的角落,恰恰可能成为他们的突破口!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肖霄猛地抬起头,眼中那两簇火苗燃烧得越来越旺,“第一,我们规模小,船小好调头,完全符合‘需要扶持’的定义!第二,我和卫东在广交会上亲自和那家香港公司的代表谈过,对他们的产品质量、价格优势有第一手了解,这不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竞争对手能比的!第三,我们之前积累的客户里,有好几家小型电子厂和机械修理厂,他们正急需这类物美价廉的替代零部件,销路几乎是现成的!只要批文和货到位,立刻就能变现!”

他越说越快,思路越来越清晰,仿佛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太久的人终于看到了灯塔的光芒:“我们可以做一份极其详细、极具说服力的可行性报告!不是空谈,而是用数据、用市场调查、用我们已有的潜在客户订单意向来说话!”

李卫东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点燃了,激动地搓着手:“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咱们虽然被抢了些客户,但那些真正信任咱们质量、跟咱们关系铁的小厂子,还在观望呢!我这就去联系他们,搞个意向书什么的!”

“光有意向还不够。”周老板沉稳地补充道,眼中闪烁着老辣的光芒,“我们要双管齐下。肖霄,你主要负责写报告,把你刚才说的那些优势,全部落到实处,数据要准,前景要实,不要虚的。卫东,你去跑那些老关系客户,落实他们的具体需求数量,哪怕只是口头承诺,也要拿到最确切的意向。至于我……”

周老板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了些:“我去拜访一下那位赵主任。当然,不是去送礼走门路,而是去‘请教’,以一个老工商业者的身份,去请教他对这个政策的看法,顺便‘不经意’地透露一下,我们这家小公司虽然目前困难,但有两个从最艰苦地方回来的知青在拼命,有想法,有闯劲,就是缺个机会。有时候,真诚和实干精神,比红包更能打动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