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竞赛我的女朋友
林栀子在湖边写生时萌生的那个灵感火花,在沈倦严谨的技术框架下,迅速燃烧成了清晰可行的方案。
两人决定以“沉浸式交互数字山水”为主题,参加即将到来的大学生科创比赛。
这个项目完美地融合了林栀子的艺术灵感和沈倦的技术实力,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向所有人证明他们选择丶证明“我们在一起可以创造奇迹”的机会。
项目啓动後,他们的约会地点从食堂丶图书馆丶画室,更多地转移到了计算机系的实验室和沈倦在校外租用的一间小小的工作室。
那里堆满了电脑丶传感器丶投影设备和各种林栀子叫不出名字的电子元件,空气中弥漫着硬件散热和咖啡因的味道,与画室的松节油气息截然不同。
起初,林栀子有些手足无措。
她对着一行行天书般的代码和复杂的电路图,感觉自己像个闯入异世界的局外人。
沈倦调试设备时,她只能在一旁安静地看着,递个工具,或者在他需要时,根据他的描述,在数位板上调整艺术效果的细节。
“这里,粒子的运动轨迹可以更随机一些,模拟自然风的感觉。”沈倦指着屏幕上一段运行中的测试程序说道。
林栀子拿起压感笔,在数位板上轻轻涂抹,屏幕上代表风吹落叶的粒子流随之改变了运动模式,变得更加灵动自然。
“对,就是这样。”沈倦看着她调整的效果,眼中露出赞许,“你的艺术直觉,是代码无法替代的。”
他的肯定像一缕春风,吹散了她心底那点因陌生领域而産生的怯懦。
林栀子开始更主动地投入进去,不再将自己局限于“艺术指导”的角色。
沈倦编写核心算法时,她会坐在旁边,努力理解那些逻辑;他焊接电路时,她会帮忙整理凌乱的线材,并试图记住每个接口的作用。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艺术追求感性的完美,技术则要求理性的精确,两者不可避免地会産生碰撞。
有一次,为了一个光影过渡的效果,林栀子坚持认为程序渲染出的颜色层次不够细腻,缺乏她画作中的那种“呼吸感”。
“代码已经优化到极限了,目前的硬件条件下,这就是最平滑的过渡。”沈倦揉了揉眉心,连续熬夜让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可是这样很死板,没有灵魂。”林栀子看着屏幕上那块显得生硬的色块,有些执拗。
“栀子,这不是油画,这是数字模拟,需要遵循计算逻辑……”沈倦试图解释。
“可是,它最终是要给人看的呀,要传递情感的啊……”林栀子难得地提高了声音,带着艺术家的固执。
实验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空气有些凝滞。林栀子说完就有些後悔,她知道自己可能有些无理取闹,技术有技术的边界。她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就在她以为沈倦会生气时,他却叹了口气,伸手将她拉到自己身边的椅子上坐下。
“好,”他的声音缓和下来,带着妥协和纵容,“那我们再想想办法。或许可以从着色器入手,或者尝试混合两种不同的渲染模式……”
他没有否定她的感受,而是选择和她一起寻找技术上的突破点。
那天晚上,他们一起查资料丶讨论丶测试,直到凌晨。
当屏幕上终于呈现出林栀子心目中那种带着“呼吸感”的丶柔和而富有层次的光影时,她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忘形地抱住了沈倦的胳膊。
“成功了!就是这样!”
沈倦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和兴奋的笑容,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嘴角扬起:“嗯,成功了。”
这次小小的摩擦和最终的成功,像一次淬炼,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他们开始真正理解并欣赏彼此领域的独特性和价值。
林栀子学会了在艺术表达中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而沈倦则在她的影响下,尝试在冷硬的代码中注入更多感性与温度。
通宵达旦成了家常便饭。工作室的沙发上堆满了参考书和草稿纸,外卖盒子在角落里叠成了小山。
有时林栀子画设计图到深夜,累得直接趴在桌上睡着,沈倦会轻轻给她披上外套,然後继续调试代码,偶尔擡头看她安静的睡颜,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有时则是沈倦熬得太晚,趴在键盘前小憩。林栀子会泡一杯温热的牛奶放在他手边,然後坐在他旁边,借着屏幕微弱的光,继续完善交互流程的草图。
她会把他偶尔在睡梦中无意识蹙起的眉头,偷偷画在草稿纸的角落。
他们是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战友,也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在那些共同奋斗的深夜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明白对方的需要。
林栀子递过来的是拧开盖子的水,沈倦顺手修好的是她出问题的数位板笔。
这种默契,是在无数次讨论丶争执丶共同解决问题中培养出来的,远比热恋期的甜蜜更加深厚牢固。
比赛提交作品的截止日期前夕,是整个项目最紧张的时刻。
一个关键的传感器在最後测试时突然失灵,导致整个交互环节无法触发。备用零件需要时间调货,眼看就要赶不上提交。
工作室里气氛凝重。
林栀子看着沈倦紧绷的侧脸和紧抿的嘴唇,知道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