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少年文学>华夏国学智慧论坛是什么 > 第63章 担当与超脱 生命艺术的双重奏(第1页)

第63章 担当与超脱 生命艺术的双重奏(第1页)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这句古老箴言,如一枚精雕的双面玉璧,映照出中国智慧中入世与出世的辩证统一。它揭示了一个深邃的生命哲理:真正的完满人生,既需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勇气,亦离不开道家“逍遥游”于天地间的脱智慧。二者看似相悖,实则相生,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生命境界的宏大乐章。

担当,是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是生命在尘世激流中勇往直前的姿态,更是人对社会责任的积极主动承担。在儒家精神的滋养下,士人自古以来就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信念的基石。

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江畔行吟时,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他的《离骚》如泣如诉,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在登临岳阳楼时,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这一豪迈的誓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担当精神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

顾炎武,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他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个人的生命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这句名言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了担当精神的经典表达。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担当,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的长河中奋勇前行,争先恐后。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铸就了辉煌灿烂的经世事业,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然而,仅仅只是一味地担当责任,却不知道如何解脱,那么就很容易被尘世的琐事所拖累,内心也会被外在的形体所奴役。就如同船在水上航行,需要有岸边可以依靠;人在世间生存,同样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彼岸来寄托心灵。在这个时候,摆脱的智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种摆脱的智慧,就像是心灵翱翔于九霄云外的羽翼,能够让我们越尘世的束缚;它也是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深邃洞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无法忍受官场的拘束,毅然决然地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他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田园生活中寻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但他却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面对困境,在赤壁之下领悟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人生真谛,从而在山水之间获得了精神上的越。

这种摆脱,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卸下功利的枷锁,让心灵抵达自由的境界,从而滋养出一种“出世之襟期”的旷达与高远。

担当与摆脱,就像阴阳相互依存、昼夜交替循环一样,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完整韵律。王维的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蕴含着他胸怀济世之志的担当,又透露出他在禅意空灵中的脱。他能在庙堂之上与山林之间自由穿梭,游刃有余地应对生活的种种。

同样,诸葛亮在躬耕南阳时,虽然看似远离尘世,但他实则静观天下局势,等待时机的到来。当他出山后,毅然肩负起蜀汉丞相的重任,展现出非凡的担当。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保持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然心境,这种心境让他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最深刻的担当,往往源自于脱之后的清明选择。只有当我们能够越世俗的束缚,以一种然的视角看待事物时,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而最通透的摆脱,则常常是为了更纯粹地担当。当我们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和杂念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纯净,从而能够更加专注地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这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它在“拿起”与“放下”之间,展现出了入世与出世的完美平衡。我们既要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一些东西,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从容。

于当下时代,此言更显其现实光芒。现代人常陷于“内卷”与“躺平”的两极撕扯,或因过度担当而身心俱疲,焦虑不堪;或为求摆脱而消极避世,虚无弥漫。究其根源,皆因未能参透担当与摆脱的辩证之道。真正的生命智慧,在于既能以“力担当”之心,敬业乐群,在社会洪流中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以“善摆脱”之智,然物外,守护内心的宁静与独立,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物欲所蔽。

宇宙茫茫,人生悠悠。担当赋予生命以重量与意义,使我们扎根现实,创造价值;摆脱则赋予生命以高度与自由,使我们越局限,窥见无限。唯有在担当与摆脱之间寻得那动态平衡的支点,我们方能同时拥有“经世之事业”与“出世之襟期”,在尘世中修行,在有限中证悟无限,最终抵达那圆融无碍的生命化境。这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智慧,亦是人类文明在进取与反思中不断向前的重要启示。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dududu华夏国学智慧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